(資料圖片)
魯網10月31日訊“來,跟著我做——勾腳、伸腳,就像這樣。”平度市第三人民醫院余護士一邊做著踝泵運動的示范,一邊指著床頭的功能鍛煉的表,表上“10秒/次,20組/天”的字樣格外清晰。這是她為聾啞患者張女士進行術后護理的日常,從術前到術后第一天到康復出院,一套專屬“護理密碼”貫穿始終。
張女士因高處墜落致左側脛腓骨骨折,來到病房第一天,護理團隊首先破解的是“需求傳遞關”。黃色卡片畫著止痛藥代表“傷口疼”;綠色卡片畫著便器,代表“需要如廁”。張女士只要指著對應的卡片,護士就能第一時間響應。同時,病房墻上掛著“疼痛評分表情卡片”,從0分到10分的表情圖案一目了然,每天查房,護士都會指著卡片,讓她用手指向對應分數,精準掌握疼痛變化。
術后護理的核心是預防并發癥,這對無法口頭反饋的患者來說格外關鍵。美小護們每2小時就會幫張女士翻身,翻身前,會先輕拍她的肩膀,再用手勢比劃“要翻身啦”,得到她點頭回應后,才緩慢調整體位,同時觀察手術刀口敷料周圍的皮膚顏色、溫度,記錄腫脹變化。為了防止深靜脈血栓,護士除了定時為她做下肢按摩,還設計了“康復動作流程圖”:第一步畫著腳踝上下移動,第二步是膝蓋伸直繃緊,第三步是抬腿,每個步驟旁都標著箭頭和次數,護士每天指導練習。
當張女士順利出院時,她在護士站的留言本上寫下:“你們的手勢、卡片和眼神,就是最好的‘聲音’。”對骨科護士而言,護理特殊患者,考驗的不僅是專業能力,更是將心比心的耐心——把每一句護理叮囑變成看得見的畫面,把每一次需求響應變成心照不宣的默契,這便是無聲病房里最溫暖的守護。(本網記者)
責任編輯:劉亮亮
頭條 25-10-31
頭條 25-10-30
頭條 25-10-30
頭條 25-10-27
頭條 25-10-26
頭條 25-10-25
頭條 25-10-25
頭條 25-10-24
頭條 25-10-24
頭條 25-10-23
頭條 25-10-23
頭條 25-10-22
頭條 25-10-21
頭條 25-10-21
頭條 25-10-21
頭條 25-10-20
頭條 25-10-20
頭條 25-10-20
頭條 25-10-20
頭條 25-10-20
頭條 25-10-19
頭條 25-10-18
頭條 25-10-17
頭條 25-10-17
頭條 25-10-17
頭條 25-10-17
頭條 25-10-16
頭條 25-10-16
頭條 25-10-16
頭條 25-10-16
頭條 25-10-15
頭條 25-10-15
頭條 25-10-15
頭條 25-10-14
頭條 25-10-14
頭條 25-10-13
頭條 25-10-12
頭條 25-10-12
頭條 25-10-11
頭條 25-10-10
頭條 25-09-30
頭條 25-09-30
頭條 25-09-30
頭條 25-09-30
頭條 25-09-30
頭條 25-09-29
頭條 25-09-29
頭條 25-09-29
頭條 25-09-29
頭條 25-09-29
頭條 25-0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