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冠醫療資源配置中,重癥及相關風險人群救治成為重點。
我國現階段的重癥救治能力和醫療資源儲備如何?國家衛健委9日介紹稱,我國重癥醫學床位接近10張/10萬人的水平,床位總數13.81萬張,其中三級醫療機構10.65萬張。同時,重癥醫學醫師總數是8.05萬人,“可轉換ICU(重癥加強護理病房)”儲備醫師10.6萬人,重癥專業護士總數是22萬人,“可轉換ICU”護士17.77萬人。
(資料圖片)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鐘鳴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階段對重癥治療的方案已經很明確了,要解決的是“管理”層面的問題,即一旦有數量級的病人進來,我們的資源能否容納;如果醫療資源超負荷運作的話,如何來應對以維持穩定秩序,讓病人得到及時救治。這是核心,也是當下的一大考驗。
第一財經:各醫療機構是否做好了重癥救治的準備?
鐘鳴:從現有的國家規定來看,三級醫院綜合ICU需達到床位總數4%的比例;各專科ICU按照床位總數4%的比例改造可轉換ICU床位,需要時可在24小時內迅速轉換成重癥ICU資源;保證綜合ICU和可轉換ICU能達到醫院床位總數的8%。我相信接下來,各地三級醫院都會按照這些標準去做部署。
從我們的團隊來說,其實在早些時候就對未來的防疫措施調整有一定預期。這些預期包括:短時間內,需要救治的重癥病人其絕對數量會增多,(病人)對重癥醫療資源的需求會很大,因此,相關醫療設備、醫護崗位等配給也都有所提前預估。
目前,我院ICU已做好相應儲備,同時我們也按照ICU病房、亞ICU病房的設置要求制定了相應計劃。但事實上,一家醫院的現狀并不代表社會整體情況,還是應該作全局性的看待。
第一財經:接下來的一段時期,如何動態調整重癥救治策略?
鐘鳴:很顯然,如果一段時期內出現許多新冠感染者,且大多數都要前去醫院就診的話,對于醫療資源的配給會是一個巨大挑戰,因此我們一直強調,大多數人不需要去到醫院,反而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擠兌。
同時,我們也要優化相關流程。病人一定不是陡增的,而是有一定的數量遞增的趨勢,這樣我們就能提前關注到。因此,第一,重癥包括相關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會大大增加,第二,一部分醫護人員的工作角色需要轉變去治療新冠病人。總的來說,醫護人員將更加努力地投身工作。
第一財經:綜合您2020年赴武漢疫情,以及后續在吉林、海南等地的支援經驗,當前的新冠重癥救治會有哪些不同?
鐘鳴:2020年武漢疫情發生時我們對新冠病毒有些陌生,但與當時不同的是,現階段,我們對重癥治療本身的方案其實已經很明確了,最缺乏的其實并不是如何去治療的知識。
現階段要解決的,應該是“管理”層面的問題,即一旦有數量級的病人進來,我們的資源能否容納;如果醫療資源超負荷運作的話,如何來應對以維持穩定秩序,讓病人得到及時救治,這才是核心,也是當下的一大考驗。
為此,資源優化與配置能力尤為重要。整體醫護人員還是那些(數量),但一定情況下,如果ICU醫護人手不夠了,就需要臨時將有一些有重癥醫學背景的醫護調動并加入到ICU工作中。我們需要在現有人員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從機制、空間上去優化,以及添置重癥救治的相關設備。
鐘鳴在吉林馳援。來源:中山醫院官微
第一財經:新冠疫情的走勢會怎樣發展?
鐘鳴:新冠陽性居家隔離,事實上就意味著新冠會在社會面傳播,但也是防疫措施優化下的重要一步。
預計來看,新冠疫情的走勢會在1個月之內達到感染峰值。但之后何時才能結束,這一模型就會比較復雜。原因是,病毒感染和恢復并不是發生在同一時間。從醫療機構的角度來說,同一時間感染會造成人員集聚和醫療資源的緊張;因此,有序、逐步地就醫,可以使醫療機構有更強的應對能力,但相對這一周期也會拉長。
現階段,我們科室目前還沒有收治新冠陽性患者,但我們的“醫聯體”機構已經做好準備。
第一財經:老人、基礎疾病的人群應如何自我管理?
鐘鳴: 老人、基礎疾病的人群已經被視為特殊且重點關注人群。
這些人群在居家期間,要加強自我健康監測,如果發現有原發病加重,或者胸悶、氣促等癥狀有所加重等情況,就應該及時就醫。同時,有條件的老人、基礎病人群也可以檢測一下血氧飽和度的數值,一旦血氧飽和度的數值較低也需要及時就醫。
另外,對于養老院這一類特殊機構來說,建議做到主動的、積極的、相對封閉的管理,盡量不要讓新冠感染的勢頭蔓延到養老院,其中的人群都是脆弱易感人群。
第一財經:怎樣防止無癥狀、輕癥的感染者轉向重癥?
鐘鳴:首先,對于普通人群來說,就是要進行疫苗接種;其次,如果普通人群感染了就需要規律休息,維持好正常的免疫系統運作,只有脆弱的特殊人群需要做好健康監測,包括需要測量體溫,以及使用指尖血氧儀監測血氧飽和度;再次,就是自覺癥狀的感知,包括對于原有基礎病、老慢病,相關癥狀是否加重,自身都會較為熟悉了。
責編:史健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頭條 22-12-11
頭條 22-12-11
頭條 22-12-11
頭條 22-12-11
頭條 22-12-11
頭條 22-12-11
頭條 22-12-11
頭條 22-12-11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10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
頭條 2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