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新閱讀研究所發布了中國中小學師生學科閱讀書目,首批學科書目包括中學數學、中學化學、中學歷史、中學藝術、小學科學五大學科、1000多種書。這是學科書目的第一批研究成果,其他學科正在有序研制當中。這是中國第一套體系完整的學科閱讀書目,是匯集全國各地各學科專家、名師,歷時5年時間,為中小學生量身打造的,是一套適合他們年齡特征、符合他們身心發展需求并能引發他們閱讀趣味的各學科書目,非常值得關注。
近日,本報記者就中小學師生學科閱讀書目研制的意義、相關背景以及遵循的原則等采訪了該學科閱讀書目的總主編、新閱讀研究所名譽所長朱永新教授。
學科閱讀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記者:新閱讀研究所歷時5年成功研制出中小學師生五大學科閱讀書目,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新閱讀研究所為什么要研發中小學師生學科閱讀書目?該書目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研制的?
朱永新:我一直認為,閱讀是教育最關鍵、最基礎、最重要的問題。因此,我曾經對新教育同仁說過一句話:即使新教育其他事情都沒有做好,能夠真正把閱讀做好,就是把教育做好了一半。為此,2010年,我們專門成立了新閱讀研究所,專注于閱讀的研究與推廣。
“讀什么”,是閱讀的首要問題。研制書目,自然是重中之重。這些年來,我們陸續推出了《中國幼兒基礎閱讀書目》《中國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中國初中生基礎閱讀書目》《中國高中生基礎閱讀書目》《中國大學生基礎閱讀書目》等共9種書目。這些書目,為一個中國人從幼兒開始到成為一個社會人的閱讀提供了路徑,引起很大反響。此后,新閱讀研究所將書目研制的重心轉移到中小學學科閱讀書目上,主要是為解決中小學生的學科閱讀問題,同時也解決中小學學科教師的閱讀問題。
就閱讀而言,這些年越來越受到重視,但閱讀很多時候依舊被狹隘在語文領域。傳統的閱讀路徑與閱讀模式,讓很多人將閱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狹窄化,更多地偏向于文科,特別是文學的閱讀。
在校園里,學科的學習被細化、窄化,學生的閱讀,是以一條條細弱的線狀與學科學習匹配。有些學科被關注得多一些,閱讀狀況好一些,線就粗一些;有的學科,學生的閱讀除了教科書,幾乎處于零起點。這樣的閱讀零散且無目標,難以支撐學習的持續與深層發展。
學科可以分設,知識可以分類,學習可以分期,但人的精神成長的需求卻不能分割。中小學生的精神成長中,特別需要精神養分搭配全面的、成體系的閱讀,特別需要學科內在知識與精神的相互融合與共同滋養。目前中小學開設的任何一門課,甚至包括一些該開未開的課,都可以借助閱讀實現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彼此融合,借此觸摸到各門學科的文化與精神。所以,中小學學科閱讀是學生閱讀發展的大趨勢,也是奠定未來發展的基礎。
記者:您如何看待當下中小學師生的學科閱讀現狀?中小學師生學科閱讀書目的研制有哪些價值意義?
朱永新:讀什么和怎么讀,是閱讀研究兩個繞不開的問題。在這樣的前提與背景下,新閱讀研究所研制中小學師生學科閱讀書目,就有著非常特殊的使命。第一,是深化閱讀效果,進一步推動全民閱讀的重要舉措;第二,是提升國民素養、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方法;第三,是培養跨學科人才的重要途徑;第四,是發掘知識自身魅力的重要手段;第五,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
當下中小學生的閱讀,面臨著不少困境。比如,圖書市場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中小學生缺乏足夠的判斷力,選擇上容易出現偏差。比如,學生大量時間投入到各類學科的課堂學習中,豐富的知識被薄薄的教科書代替,被很多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傳遞,學生的閱讀尚未開啟就已經失去了魅力。
比如,中小學生很多學科的真正閱讀缺乏引領與指導,而最有可能給他們指導的是教師,但不少教師也將自己囿于所學專業之中,滿足于從教科書走向教科書,從本來的聽課學生轉身為有參考資料的講課老師,未能有趣有料地釋放出學科的本質與品質、趣味與深刻,能堅持在本學科教學中進行繼續探究者屈指可數。總之,問題繁多,但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喪失了閱讀的樂趣,也不知道讀什么書合適。
所以我們既為中小學生研制出閱讀書目,也為中小學各學科的教師們配比了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期待他們在閱讀中強大豐盈更有力量,對于學生的引領會有更大的幫助。
引領性經典性兼顧趣味性融通性
記者:當今市場的圖書浩如煙海,如何從眾多圖書中選擇出最適合學生與教師閱讀的本學科書目,既需要有敏銳的目光和足夠優秀的鑒別能力,也需要有整體搭建的知識體系,尤其要避免隨心所欲地依據個人所好進行選擇的眼光。中小學師生學科閱讀書目的研制遵循了哪些原則?
朱永新:在書目正式研制的第一步,我們就把相關的專家學者集中起來,確定學科閱讀書目研制的原則,確保在學科書目研制的啟動階段就胸有成竹,不會偏離。根據閱讀對象的不同,研制原則也有所不同。
學生書目的研制原則包括:關注作品所體現的核心價值觀原則。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借助閱讀幫助孩子們建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必然。所以,選擇那些核心價值觀正確的作品推薦給孩子們閱讀,是迫切需要的。但這些價值觀的體現一定不是概念式和口號式的,而是以一種學生們愿意接受的樣式出現。
既尊重學生的興趣,又強調書目的引導性原則。推薦給中小學生閱讀的書,不能只是單純地講道理傳知識,那樣枯燥無味的書目,不可能為學生打開自主閱讀的大門。趣味性是吸引學生愛上閱讀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我們要盡可能考慮到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是,有興趣的閱讀,不代表放任、不承擔成人的引領。有閱讀底蘊和經驗的成人,可以用自己的閱讀經驗、人生經歷去引領學生們,去閱讀最有價值的書。
既尊重市場的選擇,又強調作品的經典性原則。以經典性為基礎,兼顧新銳之作。每個學科知識都是在不斷創新的探索之中,因此對于新近出版但是被學界公認的作品,也會充分給予關注,它們可能經過時間和讀者的檢驗,成為將來被認可的經典。
既關注作品的趣味性,又關注作品的思想性原則。沒有趣味的作品,本身就失去了很多吸引力。當然這種趣味不是噱頭,而是一種高品質的語言表述。為孩子們選擇適合閱讀的書,趣味性是基礎。同時,關注作品中形而上的思考,有助于建構豐盈的精神世界,有助于孩子們多重思維能力的培養,會將閱讀的力量充分展示出來。
既凸顯民族的文化傳統,又強調孩子作為世界公民所具有的現代理念原則。中國是一個文化底蘊厚重的國家,民族文化在各類作品中都有承載。中國孩子閱讀、了解中國文化傳統,吸收中國文化的養分,既必要也適宜,所謂中國胃吃中國飯。但是,作為一個有著開放姿態的國家,我們的孩子應該有更開闊的眼界、更廣博的知識以及更寬廣的胸懷。作為未來的世界公民,我們的孩子需要借助閱讀,獲取更多元的現代理念,成為更完整、完善、完美的中國人。
既強調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又尊重孩子的自由選擇原則。書目既有必讀書目,又有推薦書目,其作用在于強調共讀共寫共同生活,讓中小學生在共同的閱讀中,彼此激勵彼此分享。這樣的書目通常帶有一種普適性、最基礎的閱讀引領。
孩子是千姿百態的,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閱讀的興趣和關注點上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尊重孩子的自由選擇應是鼓勵閱讀的一種姿態。書目的產生并不是固定閱讀行為,而是既聚焦又擴散,讓孩子們既不會錯過必須讀到的好書,又為閱讀能力較強、閱讀興趣較廣、閱讀個性鮮明的學生提供適度的推薦,滿足他們的閱讀渴望。
既關注小學、中學階段的年齡特點,又考慮與學前、初中階段、高中階段的閱讀銜接原則。中小學生成長的過程,有很多生命的節點。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這個階段成長的需求,所以為這些需求提供相應的閱讀材料,是將兒童真正的需求放在本位,為他們提供最適合的精神食糧。
同時,我們兼顧到學科書目各個階段中的閱讀過渡與銜接,很好地解決兒童閱讀中的困難與障礙問題,幫助他們在熟悉與陌生中,找到閱讀的安全感、喜悅感和成就感。
教師書目的研制原則包括:開放性與原創性并重的原則。對于教師的閱讀,更要注重拓寬視野,這樣教師們可以閱讀到世界各國本領域本學科的最優秀作品。但是作為中國的教師,關注本土原創作品,吸納本土文化的精髓非常必要。當然,選取什么書,還要以學界研究成果為先,以作品質量為衡量標準。
理論性與操作性并重的原則。書目中不僅為教師們推薦純理論書籍,同時還兼顧到操作性,注重了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的結合,使閱讀真正變成一種靈動的行為,也讓那些理論有被自己的實踐檢驗的過程。
經典性與階梯性并重的原則。中外各類經典作品,值得反復閱讀。建立一種閱讀的階梯與坡度,會幫助閱讀者緩步上坡,拾階而上,減少了閱讀的恐懼與困窘,也更容易咀嚼到閱讀的樂趣。
價值觀與完整性并重的原則。在各種內容與類型的閱讀中,堅持核心價值觀,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人格完整、精神完善,有幸福感的教師。
讓每個人從學科閱讀中發現自己
記者:有了學科閱讀書目,只是為學生奠定了一個學科閱讀的基礎,如何使用這些書目,將其真正地轉化為中小學生與孩子的閱讀行為才是關鍵。您認為在今后學科書目的推廣與實施中還要注意哪些問題?
朱永新:是的,學科閱讀書目的研制成功,僅僅是鍛造學科閱讀的前期工作,學科閱讀的推廣,同樣需要一個清醒認識、燃燒熱情、慢慢實施、反復檢驗、持之以恒的過程。
第一,學校是學科閱讀的主陣地。學科閱讀實施的主陣地,一定是學校。而學校里學生閱讀既有很大的自由選擇空間,又需要教師的引領。要借助于各種方法與路徑讓學生明白學科閱讀的重要,更要讓他們看到學科閱讀的優勢與效果,讓他們在閱讀中不僅快樂而且受益,能比較輕松愉悅地學到知識,拓展知識面,也借助于這些適宜圖書的閱讀,減輕對有些學科的恐懼感。
要想達到學科閱讀的理想狀態,教師至關重要。教師的形象在學生的心中一直比較神圣、高大,學生都很崇拜那些有學養、有底蘊的老師。如果有一個熱愛閱讀且對本領域優秀圖書有足夠興趣和了解的教師,那么他就會帶領一批孩子走進學科閱讀的大門;他們的課堂也會因此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狀態。所以,學科閱讀先從學校開始,從教室開始,從教師和學生開始。
第二,家庭是學科閱讀的后花園。親子閱讀是閱讀的主要形態之一。在家庭中,學科閱讀作為親子閱讀的品質提升之法,值得我們特別關注和研究。無論是父母通過自身的興趣愛好,引領孩子走進不同學科,還是孩子因為對某個事物的強烈好奇,父母在陪伴探索中共同進入某個學科,都是家庭進行學科閱讀的常態。
第三,學科閱讀要在各科獨立和各科融合之間找到平衡。書目是各學科獨立的,但人的閱讀與內在的融合無法分割。所以學科閱讀既要保持學科的個性與獨立,又要在可能的情況下保持閱讀選擇的彈性,提倡融合性閱讀。
個人閱讀彰顯閱讀個性,群體共讀、伙伴互讀能夠互相鼓勵與激發,相對前者,后者是一種融合;同一本書,各種學科教師的不同風格、方法的引領,在學生面前,引發不同感覺的沖撞和交融,會給學生也包括教師帶來完全不一樣的閱讀體驗。這也是一種融合。
教師領讀更有權威,而師生共讀則能獲得不同的閱讀效果。在學科書目的教師書目與學生書目里,會有小部分重疊,就是希望能在閱讀中讓學生獲得滿足與成就感,也讓教師們在深究中能有新的體悟。這也是一種融合。
第四,實施學科閱讀需要足夠自由度。學科書目的誕生,對鍛造學科閱讀是一種有力的支持,各項行動似乎都有了依據。但是,書目只是一份藏寶圖。實施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鍛造的節奏,對書目靈活使用,自由配比,也可以在自己的學校、班級由學生增加他們喜歡和看過的、值得推薦的好書,為這個鍛造過程添加自己的材料。
只有讓學科閱讀為每個人所用,讓每個人從學科閱讀中真正尋找自己,發現自己,為成就自己美好的未來打下基礎,才是學科閱讀能夠深入推進的根本。因為正如教育家懷特所言:教育不是為了教人謀生,而是教人創造生活。本報記者 梁杰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