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特別讓家長揪心的環節。孩子能上哪個學校?孩子是否能適應新的環境和挑戰?學習壓力增大又面臨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和情緒波動,孩子不容易,家長易焦慮。
家長怎樣克服這個階段帶來的焦慮,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從小學到中學生活的變化?孩子在進入中學之前應做好哪些能力和心理上的準備?中小學校長對此有何忠告?近日,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公開課請來清華大學附中校長王殿軍和北京市呼家樓中心小學柏楊分校校長劉治國,一起給家長的焦慮降溫。
家長心平氣和,孩子更快適應
從小學進入初中,換了一個全新的環境,孩子肯定會有一個適應過程。兩位校長一致認為,孩子進入初中后出現成績或情緒上的波動,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家長若想幫助孩子更快適應中學生活的變化和沖擊,就要把過度焦慮換成一顆平常心。
“小升初的適應難度比家長想象的要大,不少孩子要經過半學期到一學期,才能慢慢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和水平。”王殿軍認為,一般來說,初中的學業難度會比小學增加不少,校園生活氛圍也和小學有很大區別。“不少孩子在小學時表現非常出色,但進入中學后如果準備不充足,成績和發展都會受到一定影響。”
劉治國的兒子剛上高一,他回憶起孩子上初一時經歷的適應過程,說:“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心智發展上,孩子都有一些波動,甚至有一種失重的感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但他認為,正是這種不適應的經歷,使孩子的成長過程變得更豐富、更完整。
為此,劉治國主動跟孩子初中學校的校長深入交流,校長建議他和孩子一起記錄下各方面的適應情況并及時反饋給老師,家校雙方一起努力來幫助孩子。
站在家長的立場上,劉治國由衷地感受到“當我自己的焦慮程度降低時,孩子的焦慮也隨之降低”。因此他認為,如果家長能把孩子暫時的不適應視為正常,孩子也會更加樂觀地看待、平和地度過這個過程。
作為多年的中學校長,王殿軍強調說,家長在這個過程中要學會等待,學會觀察,學會理解。“相反,如果家長感到大驚小怪,或者充滿各種抱怨,孩子的適應期會更長,更難實現平穩過渡。”
培養習慣和興趣,為中學生活儲備能力
小升初不僅意味著學段的轉換,孩子面臨的挑戰比家長想象的要大。從小學生變成中學生,外界的期待和要求都會相應提高,但不代表孩子能馬上完成心理的過渡和能力的提升。兩位嘉賓都認為,要想盡快適應中學生活,孩子需要提前在小學階段就開始準備,比如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豐富的興趣愛好。
“如果小學期間沒有養成專注的習慣,適應中學的學習就會遇到較大問題。”王殿軍提到,初中的學習生活對孩子的專注力要求更高,因為初中課程的難度、進度和深度,都和小學不一樣了,對專注力集中的時間也有了更高要求,這一點一定要有思想準備。
劉治國則格外強調小學階段培養孩子興趣和愛好的重要性,他認為這對孩子適應中學生活非常重要。但是針對目前許多家長給孩子報過多興趣班的現實,他建議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不要帶著功利性,“功利目的會帶給孩子和家長太多壓力和焦慮,影響興趣愛好成為孩子快樂的生長點”。
王殿軍非常認同這個觀點。他發現從小學高年級開始,不少家長會讓孩子把時間用在補習班或提前學習初中知識上,實際上這對孩子的幫助并不大。而這些時間如果用在發展興趣愛好上,則可能對孩子專注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自信心的建立都產生促進作用。“孩子專心致志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培養專注力的途徑。”
劉治國的兒子從小學就喜歡踢足球,他非常支持孩子的這個愛好。“踢足球這個愛好,幫助孩子進入初中后迅速找到新朋友,而且可以在課堂之外找到人生的榜樣”。他說興趣愛好還帶來一個好處,就是家長可以和孩子有更多可聊的話題,“兒子回家后會經常和我討論某場比賽的輸贏,還有他自己在比賽中的感受和體會等,父子間的感情也在這樣的交流中找到了共鳴”。
兩位校長一致認為,孩子的心智需要在真實豐富的生活體驗中逐步發展健全,生活越多彩,提供給他智力發展的營養就越豐富。像足球這種集體性的體育項目,除了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幫孩子學會什么是同伴合作,什么是尊重對手,什么是規則和公平以及用什么心態對待失敗等。
給孩子心理支持,讓他內心更強大
華東師范大學曾對一千多名學困生做過追蹤調查,發現大部分孩子學習困難的原因,與智商和學習能力的相關度并不高,而與孩子的心理問題相關度較高,比如焦慮、恐懼、憂郁、青春期煩惱等。小升初階段的孩子正值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心理狀態,很大程度上會對他們的學業產生較大影響,更需要父母給予充足的信任和支持。
兩位嘉賓都認為,總體原則是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以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為主。劉治國還補充道,孩子如果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一方面家長要幫助他分析原因,另一方面要通過鼓勵等方式給孩子心理支持,給孩子充足的空間、充分的信任,有助于增長孩子的心理能量。
孩子大了如何陪伴,陪伴中如何給予孩子更多的正向心理能量,劉治國的親身經驗是每天鼓勵孩子下樓踢球,“孩子運動回來后滿頭大汗,心情愉悅,不但飯量增加了,學習效率也更高了”。
他還總結了另外兩條經驗,建議家長要“管住嘴和管好嘴”。“管住嘴”,是指家長要學會適當地裝糊涂,不要事無巨細啥事都要管,不要什么都說出來,“看破不必說破”,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不妨給孩子多一些自由空間;“管好嘴”就是做好后勤工作,盡量給孩子提供豐富的飲食和營養。
“青春期的孩子會特別在意自己是不是有做主的機會。”兩位嘉賓都強調家長不要過多干涉孩子的事情,當孩子來征求意見時,家長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但不要替他做決定。
王殿軍經常在家長會上給家長6字箴言:“多做飯少說話”,和劉治國的經驗不謀而合。“我尤其是針對媽媽們說的,多做飯就是讓孩子吃好,保證他成長所需的營養;少說話不是說少和孩子溝通,而是盡量說能和孩子產生共鳴、能對他產生正能量的話。”
王殿軍發現,有的孩子智商不低,學習基礎也不差,但心理出了問題,與家長過于高要求、總是看不到孩子的進步和優點有關。這些家長要么盯著孩子的不足不放,要么總拿孩子和其他人比較,導致孩子越來越焦慮,越來越不自信,甚至最后積累成致命的心理問題。
孩子要會學也會玩,會玩也是競爭力
什么樣的孩子更容易適應初中生活?就像北京史家胡同小學前校長卓立,一位教了幾十年書的老校長總結的,一般受歡迎小學生的特點是:有實力、整潔、能爭會搶好商量,還有一點是“會學也會玩”。受歡迎的初中生也有共性特征嗎?
“會玩也是競爭力”,這一點引起了王殿軍和劉治國的共鳴。劉治國認為,會玩的孩子往往生活樂趣更多,也會有更多的伙伴。“可惜現在會玩的孩子越來越少,關鍵是有時間玩的孩子越來越少了。”
王殿軍回憶起中學時代,自己曾經也是個很愛玩的孩子,而且他覺得這一點對自己的成長幫助很大。“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的時候總是很開心,而開心的時候腦子就轉得快,自然學習效率就更高。”他認為,玩的過程也是智力和心理得到成長的過程。
劉治國對此深有同感,他認為應在小學階段就讓孩子在玩中多積累真實的生活體驗,這對孩子未來的學業是一種知識和能力的儲備,并非浪費時間。當然對于“玩”的具體內容和方式是應該有所選擇的。
王殿軍強調的“玩”,是指動手動腦、全身心投入的玩,他說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玩法,有不同的形式和內涵。比如到了中學,他們可能玩樂隊、玩作曲、玩籃球、玩科技……
會“玩”的孩子,往往眼里有光芒、臉上有笑容,也有更多的創造性,這是兩位校長的共識。王殿軍舉例說,清華附中有一個自由探究實驗室,學生們有什么關于科學的想法都可以去那里做實驗。他發現,平時在這個實驗室花時間最多的孩子,往往也是學業成績最好的學生。
“要取得好的成績,并非只有刷題這一種途徑,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標準也不應只有分數這一把尺子。”兩位校長都認為,學校和家庭應該用多元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為孩子創造豐富的舞臺,讓所有的孩子都有機會展現自我、找到自信。(本報記者 楊詠梅 實習生 陳明)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