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流量吃飯”的風氣影響了整個“泛娛樂圈”,明星也不怕緋聞八卦,這就是默許謠言的存在,總有一天也將承受反噬其身的危害。
周潤發被傳去世的P圖在網上瘋傳
從當年街頭巷尾的八卦周刊,到如今動輒滿城風雨的網絡謠言,盡管我們手里的媒體技術越來越多,但我們對謠言的識別能力卻每況愈下。
新媒體環境加速謠言的傳播
這兩天,你爸媽的朋友圈是不是被“周潤發因病逝世”的假消息占領?你甚至收到了一些門戶網站的新聞彈窗?這不是周潤發第一次“被死亡”,而比起被死亡大戶趙本山[微博]和劉德華來說,這種卑劣行徑也僅是近兩年才開始盯上周潤發。
最近,馬云[微博]在互聯網大會上說,自己就是假新聞的受害者,“有人說我全世界有20多套豪宅,我也很好奇我在哪兒買了那么多房子,辟謠沒人看。現在是我們在受傷,但最終受傷的人是傳播謠言的人。”說起來,除了健康養生和財經科技領域,最容易滋生謠言的溫床應該也少不了娛樂“新聞”。從當年街頭巷尾的八卦周刊,到如今動輒滿城風雨的網絡謠言,盡管我們手里的媒體技術越來越多,但我們對謠言的識別能力卻每況愈下。
所謂謠言,《韋伯斯特英文大字典》中,“rumor”(謠言)釋義為一種缺乏真實依據,或未經證實、公眾一時難以辨別真偽的閑話、傳聞或輿論。也就是說,謠言的內涵不僅僅是“假的”,還包括真相未明的、半真半假的。因此,所謂網絡謠言,除了徹頭徹尾的假新聞,那些在事實基礎上進行添油加醋、夸大其詞的言論,也是謠言;那些未經證明就廣而告之并大范圍傳播的,也是謠言。
大多數傳謠的人,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包括那些自詡以傳遞娛樂消息為己任的自媒體人。與此同時,新媒體技術的發達雖然帶來了便捷和信息的充裕,但是,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特性使得謠言傳播的速度加快,影響面擴大,還能造成線上線下的聯動,凡此種種使得辟謠的難度直線上升。
靠八卦走紅終將承受后果
在厘清了概念之后,我們來談談娛樂圈為什么更容易滋生謠言?從受眾心理分析,即便今天大多數藝人、明星都會在微博上發表各種言論,但一旦出現其他信源的爆料,尤其是負面信息,公眾仍會懷著看熱鬧的心態半信半疑;而時不時就“被死亡”的明星,多為老資歷的藝人,比如周潤發,近年作品甚少,又不怎么使用社交平臺,已然與公眾拉開了距離,這就為謠言產生提供了土壤。一旦謠言出現,受眾很難有渠道去證偽。在這樣“造謠-辟謠”極端不平衡的情況下,謠言自然也就肆意生長了。
如今,仍有不少自媒體依靠著拼貼豆瓣八組匿名網友的消息,以及所謂的內部傳聞,流水線一般地生產著娛樂圈謠言。期刊報紙,尚且還有行業協會、職業規范進行監督審查,而自媒體的相關管理條例還有不少灰色地帶,自媒體人的職業門檻也相對而言比較低,想要從行業自律的角度進行規范也就更加困難了。
更糟糕的是,娛樂圈“靠流量吃飯”的風氣影響了整個“泛娛樂圈”,明星也不怕緋聞八卦,團隊還要變著法兒地制造“新聞”來博取觀眾的注意力。所以,既然想靠“八卦”走紅,這就是默許謠言的存在,總有一天也將承受反噬其身的危害。這對普通人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當你在津津樂道地圍觀被造謠的受害者,也終將承受信息環境惡化的種種后果。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