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個飯都能“揭老底兒”
《白鹿原》里,白嘉軒(張嘉譯飾)幾個人圍著矮桌吃油潑面,從食物到坐姿,都暴露了白嘉軒就是地道的西北大漢。
現實題材劇體現地域性不應只有“服化道”
業內人士經常強調,影視劇作品要有“時代特征”。“地域文化”作為呈現時代特征的重要元素,在今天的影視劇創作中卻被有意無意地忽視,常成為一個死板的背景,存在于潦草帶過的城市景觀中。但從今年的幾部優秀電視劇——《雞毛飛上天》《情滿四合院》《白鹿原》等來看,地域特征的呈現絕對是重要的加分項。
辨識度
現實題材劇不應胡亂移植外來文化
地域性創作作為領跑精品好劇的突出特點,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大宅門》《喬家大院》《闖關東》《關中往事》等一系列電視劇作品,就曾以厚重文化內涵和典型人物形象構成的地域魅力征服了觀眾,成就了電視劇歷史上的一批精品。而即將過去的2017年,《白鹿原》《雞毛飛上天》《情滿四合院》等作品一一亮相并獲好評,再一次證明了:地域性既能帶給電視劇題材上的歸屬感,同時也賦予了作品在電視劇“海洋”中的辨識度。
通過鮮明的地域文化,來追溯歷史源頭、講述風云變遷,是現實題材影視劇的一個重要手法。然而,在地域創作已經經歷過一個輪回后的今天,僅僅貼上地域的標簽自說自話是站不住腳的。比如我們的現代都市劇,盡管發生地點基本集中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但是你會發現即便換一個地點,往往并不影響劇集的氣質。
改編自亦舒同名小說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原著的背景放在香港,讀者閱讀過程中,能從種種細節——菲律賓傭人、英國老板、華倫天奴套裝、《秘聞》雜志、上班的輪渡等切實對于人物生活產生影響的描述,感受到“港味兒”。但到了劇中,除了飾演羅子君的馬伊琍動輒冒出的上海口音(馬伊琍本就是上海人),是不是切換到北京、深圳、杭州,或者任何一個現代化城市,都沒有違和感?
如果說《我的前半生》不夠鮮明的地域體現,對電視劇沒什么大影響的話。那另一部被一些劇評人認為“年度最尬”的《深夜食堂》(黃磊主演的中國版),失敗的根源不是演技尷尬的吳昕們,而是完全無視國內城市獨特的市井煙火氣,強行移植日本居酒屋文化帶來的不適感。第一集一播出,網友的嘲諷就鋪天蓋地——我們的“深夜食堂”,難道不是路邊攤擼串、大排檔喝啤酒嗎?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