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跑男”最新季疲態盡顯,熱門節目已遇到瓶頸
爆款難見,國產綜藝需努力
本報記者 李夏至
第六季“跑男”又回來了。最新季《奔跑吧》即將于下周開錄的消息,再次將這檔全民綜藝帶到大家的眼前。不過,這次回歸沒有收獲太多的歡呼,更多則是“跑男還能玩什么”的疑問。
無獨有偶,正在播出中的《歌手2018》,也再難回到2013年首播時的巔峰熱度。從《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到《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這些曾經被視作爆款的綜藝節目,在兩三年內疲態盡顯,后繼乏力。有人甚至指出,2017年的綜藝市場全年無爆款,全民綜藝的熱潮似乎就此終結了。
尷尬
多款熱播綜藝收視僅為1%
回望2017年的國產綜藝市場,樂正傳媒聯合創始人彭侃倒是選出了五六檔他眼中的“爆款”,《中國有嘻哈》引領了嘻哈文化,《王者出擊》嘗試了IP跨界,而《向往的生活》開創了“慢綜藝”類型,“在各自的品類上實現了突破,符合爆款的標準”。不過,在自媒體“冷眼看電視”創始人、綜藝觀察者楊智帆眼中,即便像《國家寶藏》《演員的誕生》這類節目吸引了不少社會關注度,在輿論話題的熱度上也表現不錯,但要是和之前的《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相比,稱其為“爆款”還遠不夠合格,“‘爆款綜藝’的定義應當包括全民熱議、播放數據靠前和引領類型等多重標準,而并非單純從網絡話題度一個維度去評判。”
彭侃也指出,“兩三年前的《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和《我是歌手》,收視率最高都破過4%,而去年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也才超過2%。”而這些“破2”的節目,大多數還是“綜N代”。根據2017年省級衛視綜藝節目平均收視率統計排行,排名第一的節目為《奔跑吧》(原《奔跑吧兄弟》),收視率為2.886%,第二名則為《中國新歌聲》(原《中國好聲音》),收視率為2.146%,而2015年的《中國好聲音》總決賽收視率一度達到6.843%。
“如果還按照過去收視率和播放數據的標準來考量,其實去年的爆款節目并不符合標準。”楊智帆透露,這兩年電視綜藝的收視率出現了斷崖式的下滑,由于對收視率造假的管控加強,如今熱播的綜藝節目收視只在1%上下,而普通的周間節目收視率僅為0.3%到0.4%。以《國家寶藏》和《演員的誕生》為例,盡管兩檔節目在網絡掀起了多次討論熱潮,但兩檔節目的收視率僅在0.5%和0.9%左右。
根源
分眾時代不再全民追看
綜藝愛好者東東曾經是“跑男”的忠誠粉絲,但去年她居然沒有完整看完第五季節目,只是偶爾在周末時慣性打開電視機,斷斷續續地看最新一集。在彭侃看來,這種伴隨式觀看意味著“跑男”已經變成了“下飯綜藝”,而這也是“綜N代”還能維持較高收視、卻不再能成為爆款的原因。
“國際上有個論調叫‘超級模式的終結’,就是說隨著越來越多頻道、在線網站、移動平臺的涌現,人們的注意力日漸分散,娛樂內容的選擇指數增長,像過去那樣出現擁有大眾市場的爆款節目越來越難。”彭侃認為,“好聲音”“跑男”和“歌手”所代表的國產綜藝面臨的幾乎是不可逆轉的頹勢,而這種困境也已經成了業界共識。
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淞認為,“所謂爆款,實際上是在高標準的價值觀與青年化、時尚化的潮流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在中國現有的環境中,這其實頗具挑戰。創作者一生只有一個爆款,其他時間都是在為這個爆款做準備。”楊智帆也表示,未來的綜藝市場將不再追求泛大眾化的全民爆款,而是要區分群體和圈層,從覆蓋范圍上顯然就要比大眾節目要小。
楊智帆并不認為節目受眾的縮小是壞事,而是一種新的觀看方式和商業模式。如《中國有嘻哈》就是以大眾手法做小眾題材,從小切口去切入,最后通過特定受眾向普通群眾滲透。“像《奇葩說》等節目也是這種邏輯,就專注做年輕人喜歡的話題,不追求迎合所有人的喜好。這帶來的收看體驗也是不同的,就像有些人熱衷看小眾的海外劇,看完后愿意分享給自己的朋友,其中得到的滿足感和意義,和以前陪家人看《星光大道》顯然不一樣。”
破解
原創綜藝急需鼓勵創新
盡管2017年的《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演員的誕生》《聲臨其境》《國家寶藏》等節目表現亮眼,但近八成的節目背后藏著外國節目的影子。像《極限挑戰》早期其實照搬了韓國綜藝《無限挑戰》的橋段,《中國有嘻哈》被指模仿韓國綜藝《Show me the money》,《向往的生活》和韓國綜藝《三時三餐》相似,就連最近的《偶像練習生》也明顯能看出韓國綜藝《Produce 101》的影子。
“綜藝節目模式的借鑒很正常,但不會像內地綜藝這樣赤裸裸地模仿,甚至還自己放出煙幕彈說是有模式合作的。”彭侃笑言,現在戛納電視節、亞洲電視節等活動,一些海外公司甚至都不給中國公司看預告片。楊智帆也不無痛心地表示,他從來都不懷疑國內綜藝團隊的創新力,“我們的制作水準也已經接近了世界標準,只是當下的制作環境如平臺壓力、招商壓力、收視壓力等,嚴重影響了制作團隊的創新力,逼著制作團隊沒有辦法沉下心去創作,主動或被動地‘拿來’就成了不得已的行為。”
彭侃建議,中國需要一些大膽鼓勵綜藝創新的政策,只有這樣才能從機制上讓原創能力有實質提升。最近出現的原創綜藝節目《聲臨其境》,其實是湖南衛視在試播過兩期之后,取得良好社會反響,才決定正式進入晚間節目檔期。對此楊智帆認為,這種試播制度其實就是對原創節目的一種實質性支持。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