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綠色超級稻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黎志康博士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對水稻的起源、基因、分類和進化規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認知。
這一成果表明,中國奪回了對水稻命名的部分話語權,恢復了歷史的真實。
1928年,日本學者加藤茂范通過雜交等手段發現了秈稻和粳稻的區別。當時,加藤把秈稻稱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極廣的粳稻稱為“日本型”。自此,秈稻和粳稻在國際上就一直沿用“indica”和“japonica”命名至今。
然而,中國科學家對代表了全球水稻種質約95%多樣性的核心種質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組研究表明,這種命名并不符合實際情況。根據研究結果,中國研究人員首次提出,水稻的秈、粳亞種是獨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復使用秈(Oryzasativasubsp.xian)、粳(Oryzasativasubsp.geng)亞種的正確命名。所謂恢復是指,中國人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已提出秈、粳稻的分類和命名。盡管這一正名受到藤茂范等人過去命名的制約,但科研結果更能說服重視證據的《自然》編輯及文章審稿人。也因此,這一顛倒的歷史終于得到學術界的正名,也為未來的國際社會正名奠定了基礎。
中國研究人員對水稻起源研究的結果提出了一個更為重要的假說,即水稻的秈、粳亞種是獨立的和多地起源。解決這種爭論當然要靠科學研究的證據,而科學的證據主要在于實物(化石)和基因組兩類證據缺一不可的共同證明。
在實物證據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學家日前采用植硅體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龍游縣的荷花山遺址中找到了距今1萬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漸被馴化的證據,從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體來自一些野生稻葉片和稻殼。其中,在稻葉的扇形植硅體上,可以清晰地看見一種變化的趨勢:年代越近,它們的數量越多、尺寸越大、魚鱗狀紋飾越多。
據此,研究人員再次認定,水稻的起源和馴化是在中國的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稻在中國推廣種植后,很快傳到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中國水稻傳至朝鮮、日本,南傳越南。到了漢代,中國粳稻傳到菲律賓。公元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后經非洲傳到歐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這與水稻基因組研究的結果有差異——中國研究人員從基因組獲得的證據則提出,無論是秈、粳稻亞種都是獨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員對來自全球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組測序后,發現亞洲栽培稻品種間中存在9萬個微細結構變異(包括易位、缺失、倒位和重復),同時發現了1.2萬個全長新基因和數千個不完整的新基因。他們再次挑選出453份測序深度較高的水稻樣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獲得12770個(62.1%)核心基因家族和9050個(37.9%)分散式基因家族,從而得出秈、粳稻亞種都是獨立多地起源的假說。
顯然,未來需要對這兩種證據進行整合,同時補充證據,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結論。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