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濱縣谷堆鄉的集上有處攤子,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桿秤,亮著金屬光澤,守著這處小攤子的是現年74歲的老人張春明。
張春明是該鄉谷堆村村民,至今從事制桿行業長達50年之久。自24歲跟著鄲城縣的老師傅學藝出師后,多半時間挑著擔子在外闖蕩。“當初制秤價格不高,盤秤每把0.5元,小桿秤每把1元,大桿秤每把1.5元不等。以前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出二三十桿秤,供不應求,那個年代,每個生產隊都需要一桿秤,我這手藝是到哪都吃香。”張春明談到以前的事情滿臉驕傲。
桿秤,是中國人發明的人類最早的衡器,再復雜的衡器,用的也是基本的杠桿原理。桿秤也叫手提秤,作為民間日用衡器已在中國存在了數千年。要制作一把精確的桿秤,每一道工序都至關重要。老人告訴記者,傳統手工制秤的工序十分繁雜,有近百道工序,要經過選料、制坯、刨圓、套銅套、配砣、裝鉤、分級、打眼、磨光、校正等工序,才能做成一桿完美的秤。
“別看秤不大,稱的可是良心。”在做秤期間,也有人上門要加錢做“八兩秤”,意圖很明顯,但被張春明一口回絕,老手藝活本來就不多見了,這么做是砸自己招牌。
往前數50年,制秤一度被稱為“百工之首”,可以稱得上是那個年代的“鐵飯碗”。但隨著時代的改變,電子秤的普及,制秤這種錙銖必較、毫厘必究的純手工精細活在時代變遷之中逐漸沒落。張春明對此并不覺得遺憾。他說,他每周奔赴四周趕集,一天下來只有幾十塊錢,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手工制秤的工序非常復雜,利潤非常低之低,沒人愿意學習制作桿秤的手藝才更讓他擔心。老人有個愿望,他希望能把這門老手藝傳給后人,將傳統老手藝繼承下去。
值得慶幸的是,淮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相關部門對張春明這樣的傳統手工藝人都多有關注,“傳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留住鄉愁記憶和新農村建設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像張春明老人這樣的手藝人不舍不棄,精益求精,對我們來說是難能可貴,我們正大力采取相關措施對其進行保護,使其得以傳承。”該鄉黨委書記吳世紅表示。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