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間尤其是春節期間,許多博物院(館)“閉館不閉展”,紛紛推出云游項目、線上展覽、直播探館、網絡動漫等,在“云”上和觀眾見面,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而且成為人們享受文化生活的一種新方式。
文物承載著民族的歷史,維系著文化的認同。當前,許多博物院(館)越來越走進公眾,走進社會生活,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博物院(館)不斷推陳出新,推出各種各樣包含文物元素的“文創產品”,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也為博物院(館)事業發展注入了動力、活力。特別是一些重要節假日,博物院(館)更是成為眾多人心目中的靚麗風景線。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各部門和博物院(館)應不斷加強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文物研究,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內涵,讓文化遺產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創新文化傳播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讓文物的故事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入百姓的文化生活,從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加強文物遺產傳承創新,將數字技術作為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促進文物資源與智力資源有機結合,讓文物“活”起來、“動”起來,推動博物院(館)進社區、進鄉村,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大餐呈現給公眾,讓文物走出博物院(館),來到百姓身邊。
文物是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應該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讓文物鮮活起來,讓博物院(館)成為人民群眾心靈的棲息地,成為精神文化的支撐點,讓眾多的博物院(館)起到一種特有的精神激勵作用和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作用。□潘鐸印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