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起,兩位風格迥異的青年藝術家黃飛春與黃朝青的雙人展“致敬青春”正在M50創意園“多少空間”舉行。盡管作品風格看似截然不同,卻因緣際會自然并置,形成一場充滿張力的對話。展覽由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胡建君策展。
M50創意園“多少空間”展廳
(資料圖片)
黃飛春與黃朝青猶如一對交錯生長的根系:黃飛春面向人群與街頭,以巨型裝置打造溫情的公共神話;黃朝青則轉向自我與幽林,以筆墨絹素探問當代圖像語言的邊界。一位外放,一位內斂;一位調和城市與自然,一位共處傳統與當代。
在公共藝術日益卷入流量經濟的時代,黃飛春的作品仍能打動人心,源于他始終以情緒優先而非造型先行。初代“HELLO!熊”一只眼睛帶笑、一只手舉起,在萬千人海中“認出”你,以童年般的眼神觸動觀者。它像城市中每一個試圖與世界保持溫暖連接的人,傻氣、溫柔且略帶認生。
展覽開幕的現場
作品“Happy琵鷺”與“超新星秦嶺組”是黃飛春對中國地理生態的具象回應。它們不僅是“萌物”,更融合生態學、城市心理、視覺敘事與公共互動。黑臉琵鷺脖頸盤繞、嘴角含魚,飛翔姿態掠過立柱,象征迎接與遷徙;“超新星秦嶺組”靈感源自秦嶺四寶(熊貓七仔、朱鹮、金絲猴和羚牛),試圖讓城市觀眾感受生態呼吸,探索生命情感的本真。黃飛春對七仔神態的捕捉極為精妙:飽食之愜意、好奇與慵懶的防備,每個姿態皆貼近生活。新作“HELLO!豹”是為西寧新機場創作的裝置縮小版,以愜意安閑的姿態、舒緩長尾和粉紅手爪,為匆匆人群帶來歡喜與撫慰。
黃飛春作品
對黃飛春而言,公共藝術的本質是“治愈”——不是在制造審美體系,而是為疲憊的人們打開情感通道,讓鋼筋水泥重歸柔軟,在宏大尺度中還原微小感動。
觀眾觀摩黃朝青作品
黃朝青則聚焦“現實竹”,而非“理想竹”。他筆下的竹子不再是挺直君子象征,而是在壓抑與外力中堅持生長的生命體——它們于風中扭曲、在壓力下彎折、在突變中異變,所謂的“扭曲”恰是現實本相。《熹微》《夜闌》系列將這種彎曲推向極致。
黃朝青作品
除竹外,黃朝青也畫松。其松并非孤高直立,而是饑寒中曲身的生命。植物形態成為內心歷程的投射與隱喻。自稱“悲劇色彩的浪漫主義者”的他,甚至將意外融入創作——例如絹本被家政誤洗后形成的獨特肌理,被他轉化為創作語言。這種包容失敗、擁抱偶然的態度在工筆畫家中實屬罕見。其畫面中還常出現充滿想象力的泡泡與夜光元素。
黃朝青作品
盡管黃飛春與黃朝青的作品一個充滿卡通活力、一個浸潤書卷氣息,一個專注公共場域,一個深耕紙絹之間,這種“不兼容”卻在展覽中形成強烈張力。空間主理人侯正光表示,展覽不僅呈現藝術品,更以設計為媒介,串聯藝術、城市與人,構筑既先鋒又親近大眾的審美舞臺。
展覽將持續至9月15日,免費對公眾開放。
頭條 25-08-20
頭條 25-08-20
頭條 25-08-20
頭條 25-08-19
頭條 25-08-19
頭條 25-08-19
頭條 25-08-19
頭條 25-08-18
頭條 25-08-18
頭條 25-08-18
頭條 25-08-17
頭條 25-08-16
頭條 25-08-16
頭條 25-08-16
頭條 25-08-15
頭條 25-08-15
頭條 25-08-15
頭條 23-09-12
頭條 23-09-12
頭條 23-09-12
頭條 23-09-12
頭條 23-09-12
頭條 23-09-09
頭條 23-09-09
頭條 23-09-09
頭條 23-09-09
頭條 23-09-09
頭條 23-09-09
頭條 23-09-09
頭條 23-09-09
頭條 23-09-09
頭條 23-09-09
頭條 23-09-09
頭條 23-09-09
頭條 23-09-09
頭條 23-09-09
頭條 23-09-09
頭條 23-09-09
頭條 23-09-09
頭條 23-09-09
頭條 23-09-09
頭條 23-09-08
頭條 23-09-08
頭條 23-09-08
頭條 23-09-08
頭條 23-09-08
頭條 23-09-08
頭條 23-09-08
頭條 23-09-08
頭條 23-09-08
頭條 23-09-08
頭條 23-09-08
頭條 23-09-08
頭條 23-09-08
頭條 23-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