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一句話,可能會殺死一個人
據韓國警察廳統計,2017年接到關于網絡名譽損毀、網絡侮辱犯罪報案件數為13348件,相較于2012年的5684件大幅上升。
法國教育部2013年的一項調查稱,有18%的初中生曾收到來自互聯網、手機短信的侮辱性信息,這一數字在兩年內增長了5%。這份調查指出,遭遇過網絡欺凌的年輕人,更容易產生輕生的念頭,自殺的傾向比其他人高出3.17倍。
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的一份調查顯示,每10個網民中就有4人遭遇過某種形式的網絡騷擾,近五分之一互聯網用戶遭遇過嚴重的網絡暴力。
網絡暴力這把“如同消音的槍”,所造成的危害遠比想象的更加嚴重。
直到幾天前,雪莉用自己的死,再一次喚起了大家對網絡暴力的重視。
圖片來源:韓網評論截圖
如果我們能少些惡意,多些善意
惡評是殺人,責任伴隨自由——這是韓國人氣男團BIGBANG的成員T.O.P在雪莉事件后,在個人SNS發表的文字。
各種消息在網絡世界中廣泛且快速傳播,在加倍我們快樂和享受的同時,也“危險重重”。
如若我們希望享受網絡的自由,就也應該承擔起言論的責任。
著名學者漢娜·阿倫特曾提出“平庸之惡”概念,即對顯而易見的惡行,不加以阻止,甚至從眾參與。而網絡暴力就是互聯網時代的“平庸之惡”。
單獨地看某個具體的網絡暴力參與者,他遠非“惡貫滿盈”,但當點滴語言疊加起來,就會呈現出巨大的破壞性。
要治好網絡暴力的頑疾,遠非出臺一部法律那么簡單,更多的措施還需瞄準人們的內心,根治心疾。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