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摩根士丹利第24屆亞太峰會上,大摩知名分析師Adam Jonas與有著“自動駕駛教父”之稱的Sebastian Thrun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作為Google X的創始人及Waymo前身項目的締造者,Thrun的觀點為投資者撥開了AI與機器人領域的迷霧。
據追風交易臺,11月20日,摩根士丹利發布紀要。本次對話的核心結論非常明確,直指當前市場的兩大痛點:
對于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短期內需密切關注特斯拉在奧斯汀的純視覺FSD表現,這不僅是技術測試,更是商業模式的驗證點。同時,在硬件領域,需警惕人形機器人概念的過度炒作,轉而關注能夠解決具體物理交互難題(如靈巧手)的底層技術公司。
自動駕駛的“萊特兄弟時刻”已過,普及率正處于拐點
Sebastian Thrun回顧歷史指出,自動駕駛汽車的“萊特兄弟時刻”早在2005年他贏得DARPA挑戰賽時就已經發生。如今,這項技術正在快速滲透。
Thrun對于技術路線給出了極具分量的判斷。他特別提到,如果埃隆·馬斯克能夠在奧斯汀展示一種被動光學(僅攝像頭)的Robotaxi,并在移除駕駛員的情況下實現安全的商業化服務,那將是“巨大的”成就。 這一觀點對投資者的暗示在于:當前市場對于多傳感器融合(激光雷達+雷達+攝像頭)與純視覺方案的爭論尚未結束。一旦純視覺方案被證實安全可行,其低成本優勢將對競爭對手構成降維打擊。
人形機器人的悖論:被高估的市場 vs 被低估的技術難度
針對當下火熱的人形機器人賽道,Thrun提出了一個看似矛盾但極具洞察力的觀點:它們同時被“過度炒作”和“未被充分重視”。
空中機器人將遠超地面,基礎設施亟待升級未來的機器人不在地上,而在天上。Thrun預測,空中的機器人數量將大大超過地面上的機器人。
頭條 25-11-21
頭條 25-11-21
頭條 25-11-20
頭條 25-11-20
頭條 25-11-20
頭條 25-11-19
頭條 25-11-18
頭條 25-11-17
頭條 25-11-17
頭條 25-11-16
頭條 25-11-16
頭條 25-11-15
頭條 25-11-14
頭條 25-11-14
頭條 25-11-14
頭條 25-11-14
頭條 25-11-13
頭條 25-11-13
頭條 25-11-13
頭條 25-11-13
頭條 25-11-13
頭條 25-11-12
頭條 25-11-12
頭條 25-11-11
頭條 25-11-11
頭條 25-11-11
頭條 25-11-10
頭條 25-11-10
頭條 25-11-10
頭條 25-11-09
頭條 25-11-08
頭條 25-11-07
頭條 25-11-07
頭條 25-11-07
頭條 25-11-05
頭條 25-11-05
頭條 25-11-05
頭條 25-11-04
頭條 25-11-03
頭條 25-11-01
頭條 25-11-01
頭條 25-10-31
頭條 25-10-31
頭條 25-10-30
頭條 25-10-30
頭條 25-10-27
頭條 25-10-26
頭條 25-10-25
頭條 25-10-25
頭條 25-10-24
頭條 25-10-24
頭條 25-10-23
頭條 25-10-23
頭條 25-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