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曾德霞在給父母準備午飯。 曹良剛 攝
圖為曾德霞在給婆婆洗頭。 曹良剛 攝
中新網信陽3月7日電(張因祥 曹良剛)
“我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呀,兒媳婦天天給我洗衣做飯,想吃啥做啥,比親閨女還親呢。”3月6日,在河南省商城縣吳河鄉清塘坳村,吳世榮坐在暖陽照射下的院子里,毫不吝嗇地夸贊自己的兒媳婦曾德俠。
說起曾德俠,鄉鄰無不稱贊。這名“80后”的女子身體殘疾,患有神經性耳聾,家庭條件又不太好,但她身殘志堅,照顧雙方父母三個老人,撐起兩個家,讓鄉鄰深受感動。
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前夕,記者前往探訪這位雖然柔弱但卻不屈于貧困艱難生活的女子時,曾德俠正在給婆婆吳世榮洗頭。婆婆腿腳不靈便,但穿著卻干凈整潔。房前屋內被收拾得干干凈凈,井然有序,門前張貼的“六星級文明衛生戶”的小牌子也許就是對這戶人家最好的褒獎。
見到有陌生人來訪,曾德俠顯得有點拘謹。她戴著助聽器,面對面有意提高聲音和她交談,也還能聽得見,比預想的要好,記者感到一絲欣慰。
曾德俠說,她患神經性耳聾已有17年了,丈夫常年在外務工,婆婆已有80多歲了,娘家哥哥30多歲就因車禍去世,兩位姐姐也都遠嫁了,她每天要照顧婆婆和自己的父母共三位老人。
交談中,吳世榮不停地夸兒媳婦,“你們看,她怕我摔倒,前幾天專門把門前的場地進行了硬化。”“我消化不好,她就做一些容易消化的飯菜給我吃,這棉襖棉褲是去年冬天她給我新買的。”“怕我睡覺凍著,還給我買了電熱毯,還沒上床睡,床上就熱乎了,對我細心得很。”
說起兒媳婦,吳世榮的臉上堆滿幸福的笑容。
“我做得還不夠好,也是應該做的。”聽到婆婆夸獎她,曾德俠有些羞澀。
“我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來燒飯,吃完早飯,就送兒子去學校。然后到3里外的娘家去給父母他們做飯,飯后送侄孫去上學,再返回給爸媽洗衣服,準備中午的飯菜。”
曾德俠說起自己的日常覺得有點愧對兒子,為了能早點去照顧爸媽,她每天早上總是第一個把兒子送到學校。“去得早,學校門還沒開,兒子還得在門口等,天冷時挺受罪的。”曾德俠愧疚地說。
“我不會騎車,每天娘家婆家來回跑,全靠步行,很費時間。累我不怕,就覺得時間不夠用。”曾德俠說,父母都已80多歲了,患有慢性病,大哥多年前也不在了,侄子侄媳婦在外務工,留下兩個侄孫跟父母一塊兒生活,比較艱難。雖然父母享受到了政府的很多惠民政策,但曾德俠依然放心不下,每天都去看三四次,風雨無阻。
“雙方父母年齡都大了,行動都不方便,手心手背都是肉,都得盡力照顧好,這是我的責任。”正是這樣的樸實真誠,曾德俠在鄉鄰中間有著很高的口碑。
“她每天要燒六頓飯,照顧三位80多歲的老人,三個孩子,三里多路來回跑三四趟,可想她有多辛苦,但她每天總是笑呵呵的,非常樂觀,笑著面對生活,面對父母,面對人生。”采訪中,鄰居們紛紛向記者表示對這位女子的敬佩。
曾德俠說,她有空還會在村里的油茶和茶葉合作社做點零工,賺點零花錢,一年到頭沒閑的。
“我耳朵聽不清,國家有殘疾人補貼,但我有雙手,幸福生活還是得靠自己創造,人窮志不能窮,不能向命運低頭,我家2016年就脫了貧。”曾德俠微笑著說。(完)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