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商務部辦公廳發布《餐飲服務單位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技術指南》(下稱“《技術指南》”),提出餐飲服務單位在店內外候餐區、取餐區、結賬區等人員易聚集區域劃設“一米線”,嚴格控制人流密度,進店人數要與餐位數相匹配,不得造成點餐、等餐、等位等人員聚集。提倡建立顧客預約制度,合理安排顧客到店時間,避免人員聚集。提倡非接觸式點餐、結賬。對于合餐顧客,餐飲服務單位應提供“一菜一公筷、一湯一公勺”,或者“一人一公筷、一人一公勺”服務。提倡就餐時間不超過兩小時。
《技術指南》提出,餐飲服務單位要嚴格落實進貨查驗及索證索票制度,確保食材來源可追溯。外出采購人員要做好個人防護。嚴禁采購和制售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原料供應商選擇、食品加工制作、餐飲具和加工用具的清洗消毒要符合保障食品安全的有關規定。密切關注原料供貨商所在地的疫情變化情況,如原料供貨商有員工確診,根據相關防控規定對已采購原料封存待查。
顧客及其他進店人員要按當地防控要求,積極配合餐飲服務單位,科學佩戴口罩,做好體溫檢測、信息登記、出示“防疫健康碼”“行程卡”信息等相關工作,上述信息符合要求且體溫檢測正常,方允許進店;通過掃描進店人員“防疫健康碼”等方式,記錄其姓名、聯系方式和到店時段等,同時依法做好信息保護工作。
對于不使用或不會操作智能手機的老年人等群體,其健康碼可采取憑有效身份證登記、親友代辦、出示“通信行程卡”等替代措施,做好人工服務引導。
在高、中風險地區運營的餐飲服務單位應控制餐廳(館)就餐人數,拉開桌位間距,確保間隔在1米以上;如桌椅固定無法移動,要明確標識出非使用桌位;不安排非同行顧客同桌就餐。
在高、中風險地區運營的餐飲服務單位每個包間限開一桌,就餐座位間要保持1米以上距離,提倡就餐人員在用餐前后戴好口罩。每餐次顧客離開后,須對包間進行清潔消毒和通風處理。
對于合餐顧客,餐飲服務單位應提供“一菜一公筷、一湯一公勺”,或者“一人一公筷、一人一公勺”服務,公勺公筷宜采用不同顏色、材質或突出標識等醒目的方式進行區分。鼓勵提供密封包裝的牙簽。有條件的餐廳(館)要積極推廣分餐制。提倡就餐時間不超過兩小時。
《技術指南》提出,對直接操作冷鏈食品等高危風險的從業人員要及時開展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加強重點防護。員工一旦有發熱、乏力、干咳等疑似新冠肺炎典型癥狀,應上報單位或所在社區,及時到定點醫療機構就診并通報相關人員,按規定進行隔離,就診途中盡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防范交叉感染。如員工發現共同居住人或密切接觸者出現疑似新冠肺炎典型癥狀,要及時上報單位并做好個人防護和隔離,必要時應到定點醫療機構就診。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