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河北省邯鄲市的孟倩在采購年貨時發現,幾個大型農貿市場里都配備了紅外線電子測溫儀、“一米線”及防護網等安全措施,用來確保市民購物安全。去年疫情防控期間,防止人群聚集的“一米線”發揮了很大作用。目前河北等地接連發生局部聚集性疫情,公共場所設置“一米線”防疫措施的重要性被再次提及。(1月31日《法治日報》)
現實生活中,人們時常會看到涉及公民隱私的公共服務窗口,都劃有警示人際距離的“一米線”標志,比如銀行、機場、車站、政務中心等。伴隨疫情防控需要,“一米線”又被賦予了保持社交距離的“防疫”功能。作為守護安全健康和文明秩序的重要舉措,“一米線”還被北京、廣州等地寫入地方立法,更讓其具有了不能隨意逾越的法治約束力。
相對于遵守金融機構設定的“一米線”警示,彰顯出尊重公民隱私、不隨意窺視他人秘密的“文明”素養,恪守保持社交距離的“一米線”要求,則更具維護疫情防控大局、保障你我他健康的重大意義。自去年疫情發生后,就有研究表明,當人說話、咳嗽、打噴嚏時,新冠病毒就會通過飛沫傳播排到空中,如果吸入含有病毒的飛沫,就有被病毒感染的風險。由于重力作用推動,飛沫從人體口鼻排出到落地的水平距離一般在1米以內。故此,保持社交距離的“一米線”,就成為有效防疫的重要公共衛生舉措。
經過過去一年的疫情防控,出門戴口罩、室內常通風,勤洗手、不串門、少聚集,遵守“一米線”社交距離等,已成婦孺皆知的防疫常識和生活必須。有些地方還為“一米線”間距祭出不錯創意。鑒于一年級娃娃對于“一米”缺乏概念,杭州一小學就想出好主意:讓孩子們仿照宋代“官帽”樣式,制作出有著長長帽翅的“一米帽”,并要求帽翅不能相互觸碰。這不僅有效提醒了孩子們保持距離,也調動了他們的想象力與動手能力,可謂一石二鳥、寓教于樂。
不過,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總體上趨于穩定,一些人開始對保持社交距離不太在意甚至是遺忘和忽略,不經意間的聚集、扎堆時有發生。即便是在已有散發疫情的地方,到采集點咨詢也是爭先恐后、相互擁擠、前胸貼后背,“一米線”距離感蕩然無存。這不僅會擾亂正常秩序,也極易導致病毒的聚集性傳播,負效應不可小覷。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疫情未結束、防疫不放松的當下,“一米線”就是警鐘長鳴、不容逾越的規矩線。對于疫情防控,它就是安全線、健康線,一米距離既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對于日常生活,它就是規則線、文明線,丈量著人們的文明程度,檢驗著公民的道德素養;一旦寫入法規,它更成為法定義務、法治紅線,守法是本分,違法必得究。
有形“一米線”劃在地上,要謹防踩線,無形“一米線”刻在心中,更當敬畏恪守。無形的“一米線”比有形的“一米線”更重要,防疫“一米線”入法更要入心。期待“一米線”能夠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成為人們排隊、出行、辦公、生產、購物、就餐等場合的文明習慣和行為規范,發揮其公民隱私保護線、疫情防控規則線、公序良俗維系線、城市文明風景線等綜合性效應。(鄭桂靈)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