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特朗普發表了上臺后首份國情咨文。
這份長達80分鐘的國情咨文的“寡淡”還是超出不少人的心理預期
盡管已經有了幾天前達沃斯演講的鋪墊,。一方面,他幾乎沒有談到貿易保護主義問題和多邊外交關系,僅提到中國一次;另一方面,稿件完全超出特式演講風格,引用了包括老兵、美國英雄,少數族裔等在內的普通人的故事,與其就任時只字不提自由民主的形象大相徑庭。
如此克制的特朗普到底想干什么?這份看似平淡無奇的國情咨文背后是否還有其他玄機?
風格
在搞清楚這些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得解決一個問題,國情咨文到底是個啥?
在昨天舉行的全球化智庫(CCG)專家座談會上, CCG特邀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壽慧生就指出,國情咨文不同于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作為傳統,國情咨文是給在任總統一個自我標榜的機會,咨文中的承諾很少能夠也很少需要真正執行。
比如,蓋洛普就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在咨文發布前后,人們對政府的態度基本不會產生大的變化。
有了這么一個基本的認識,再來看特朗普的首份國情咨文,你會發現很多事情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建制派
比如,整篇國情咨文都充斥著傳統“”的風格,尤其是開頭,花了大篇幅講述各類美國英雄式人物的故事。一開場,特朗普就提到了過去一年的加州火災、哈維颶風、拉斯維加斯槍擊等事件,然后聲情并茂地稱贊了很多勇于奉獻的海岸警衛、議員、消防員等平凡的小人物,場面一度十分煽情。
這么做的原因也不難想,無非是盡可能地修復共和黨的形象,以期在之后的中期選舉中爭取盡可能多的優勢。
今晚,我呼吁大家擱置分歧,尋求共識,為選我們的人民而團結
再比如,在演講中,特朗普還一改過去好斗的形象,多次敦促兩黨合作。“。”
上臺一年后,特朗普所面臨的國會環境顯然要比之前嚴峻
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刁大明看來,這背后折射的是美國日益嚴重的“治理混亂”和黨爭極化現象,是為了爭取國內的兩黨團結的表現。他指出,。“去年12月阿拉巴馬州參議員補選之后,參議院共和黨與民主黨的席位對比降為51:49、共和黨僅占‘最小多數’,意味著參議院51個共和黨人如果在某些議題上出現‘跑票’的情況就很難挽回,參議院共和黨掌控議程的能力處于最低水平。”
然而,特朗普的這一舉動顯然沒有贏得全體人員的認同。就在特朗普發表演講期間,會場曾多次出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場景:共和黨紛紛起立鼓掌,民主黨人則冷漠回應。
國內
不過,這并不影響特朗普政府對“美國第一”戰略的宣揚。
“美國優先”不是“美國獨行”,“作為美國的領導人,我會永遠把美國放在第一位,就像其他國家領導人永遠把他們的國家放在第一位一樣
誠如特朗普在達沃斯上解釋的那樣,”,這次,特朗普也高呼,“這是我們的新美國時刻,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候來實現美國夢了”。
如何實現?對于特朗普政府來說,稅改是一個重要的抓手。
稅改
一如之前在其他重要場合的演講套路,這一次,特朗普依舊將其標志性政績——作為演講的重要內容。他花費了大段時間,講述共和黨上臺之后美國的經濟成績:
盡管對于這一成績與特朗普政府的經濟政策是否有必然聯系,學界尚有爭論,但不可否認的是特朗普治下,美國經濟正迎來最2010年以來最好的時候。
此外,基建、國防建設和移民等民主黨的傳統提議,也在咨文中占據了相當的篇幅。
比如,在基建上,特朗普高呼,要將競選時提出的1萬億美元基建投資增加到1.5萬億美元。“美國是建造者之國,我們用了短短一年的時間就建成了帝國大廈,如今一條簡單的道路可能要用十年的時間來獲得審批許可,這難道不是一個恥辱嗎?”
對此,不少專家表示,成功推行稅改政策之后,基建投資可能會成為特朗普今年的首要計劃。不過,在現行的減稅政策下,美國政府將會怎樣應對財政壓力,這1.5萬億美元從何而來,可能還是個問題。
不過,在一貫強勢的移民問題上,特朗普則展現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慷慨。他強調,對于那從小被父母帶到美國的非法移民,只要達到教育和工作要求,道德品質合格,都可以成為合法的美國公民。其次,盡管聲明要終結“連鎖移民”,但是他還是花費相當篇幅講述美國現行移民政策對直系親屬的保護。
國際
那么,專注于國內是否就意味著不過多參與國際事務,或者對地緣政治問題持一個更加溫和的態度呢?
以往人們對特朗普可能有一些誤判,認為他的反全球化口號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孤立主義”,要讓美國切斷其與其他國家的經貿往來
情況可能恰恰相反,在壽慧生看來,。但無論是幾天前的達沃斯論壇,還是此前系列言論,都證明,美國第一的戰略,可能會使其更加在意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利益得失。
“我們國家曾經失去了的財富,我們現在正迅速奪回”,“經濟退讓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我們期待更加公平的貿易關系”,“我們將通過嚴格執行貿易規則來保護美國工人和美國知識產權”
具體到這次的國情咨文,盡管咨文涉及國家戰略和地緣政治的部分比較少,明確提及中國的只有一處,更多地方則是含沙射影,但其口氣也并不客氣。比如,在提到經貿問題時,特朗普強調。
這說明在經貿問題上,美國對中國的偏見,可能已經根深蒂固,值得我們嚴肅對待
對此,專家表示,相較于此前《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赤裸裸地宣稱要解決與中國的貿易不平等問題,以及更早之前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等,這次的表述沒有點名道姓,更接近于泛泛而談。但細究其中的表述,其實還是老腔調。“。”
對國家的戰略定位亦是同理。仔細閱讀整篇咨文,你會發現,明確提到中國的地方只有一處,就是稱中國和俄國是美國重要的對手(rivals),并認為中國是一個危險因子(danger)。
在壽慧生看來,“中國不可以因為特朗普的某些溫和言論而對其報以不切實際的幻想。美國于其他經貿大國的摩擦將是未來的常態。中國必須有足夠的心理預期和政策預案。”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在昨天的例行記者會上做了回應,希望美方摒棄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的過時觀念,正確看待中國和中美關系,同中方相向而行,相互尊重,聚焦合作,管控分歧,維護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