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民馬先生告訴記者,當他打開“滴滴出行”APP準備叫車時,卻發現無法叫車,原因是“有未支付訂單”。馬先生查詢發現,這個未支付訂單來自一個189開頭的陌生手機號碼。馬先生就此咨詢了滴滴客服,客服回應稱馬先生和手機號189開頭的賬戶是“關聯賬戶”,需要對方支付了訂單馬先生才能打車。
遇到類似情況的乘客還有不少。一位江西乘客的滴滴賬戶上,有一筆來自深圳的未支付訂單;一位成都乘客的滴滴賬戶,在南京有一筆關聯的98元的未支付訂單。在記者加入的“滴滴未支付訂單投訴群”中,有超過60人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平臺回應:“關聯機制”為系統自動識別
對此類問題,滴滴公司回應稱,“關聯機制”實際上是系統經過識別,認為兩個賬號屬于同一個用戶,當該用戶的一個賬號出現未支付訂單時,另一個賬號就會產生需要支付才能打車的情況。
滴滴客服表示發生關聯有四種情況:
第一、本人滴滴賬戶幫別人支付過;
第二、被關聯雙方的滴滴賬號用同一部手機登錄過;
第三、本人滴滴賬戶和其他滴滴賬戶綁定了相同的銀行卡;
第四、新注冊手機號是別人注銷過的手機號,用新注冊手機號登錄滴滴,會與原手機號主產生關聯。
然而,對于滴滴公司的回復,用戶均表示不滿意。有乘客就質疑說,系統莫名其妙就判定另一個賬號屬于我,事實上卻是陌生人的賬號,很難讓人接受。記者詳細閱讀了滴滴出行APP的《軟件使用協議》及《個人信息保護及隱私政策》,并未發現有解釋“關聯機制”的相關條例。
專家:未經用戶許可的“關聯”涉嫌侵害消費者權益
有專家表示,未經用戶許可的“關聯機制”,是滴滴站在自己立場上,把支付責任進行了不恰當聯系的做法,是大企業濫用權利的行為,侵犯了消費者權益。關聯消費者的賬戶,卻不需要征求消費者同意,而是僅僅依靠大數據的推理,這樣做看似很有技術含量,實則卻是對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的漠視。
專家還表示,一家在行業內占據絕對優勢的企業,不能時時自省還有哪些需要改進,而是要靠輿論推一步才走一步,這樣的傲慢只會把顧客往外推。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