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各地復工復產以來,快遞行業很快進入忙碌狀態,但狀況頻出。
比如,快遞公司不約而同紛紛漲價。
再比如,北京日報5月12日報道,北京朝陽區某小區,小區物業不讓快遞員進入,且一個包裹收取8毛錢費用。這種做法,讓快遞員十分無奈。
說說快遞公司調價的事,明面上是因為高速不免費了導致成本上升,可有很多人說,高速免費時也沒見降價。何況,疫情期間,針對各行各業的困難,國家和地方從減稅降費等多方面推出不少扶助政策,加上國際油價下跌,國內成品油跌到地板價,照理快遞公司運營成本在降低,怎么反倒要漲價了呢?可見這些理由多少有些勉強。
小區物業向快遞員收費,同樣沒有任何依據,既不合理也不合規。
物業不讓快遞員進小區,在當下對疫情防控意義不大,反倒容易造成隱患。你去看吧,不讓快遞員進小區后,很多包裹堆在小區門口,或者找個集中點臨時堆放,且不說這樣安全不安全,前來拿包裹的人多了,豈不是更容易造成人群聚集嗎?
現在,每個小區多數業主都有這樣那樣的快遞,一天跑去兩三趟拿快遞是常有的事情。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很多地方都開始放寬進小區的約束,允許快遞員進小區。這個小區卻寧可“麻煩”自己,也不給快遞員“添累”,這恐怕不是主動為業主分憂,看中的還是一個包裹8毛錢的蠅頭小利。可是,小區物業向快遞員收取的這項費用,到底是什么名目,是保管費、服務費還是“保護費”?這樣做,和快遞公司隨意漲價,有何區別?
幸好這個小區的違規收費行為,在小區居民反映后已被叫停,否則,“羊毛出在羊身上”,相關成本最后恐怕還是得讓居民承擔。物業這么“積極”,跟業主、業委會商量過沒有?
筆者不支持小區物業向快遞員收費,因為這完全是依仗自身優勢地位,對快遞員的一種變相盤剝。在小區內,物業擁有無可置疑的話語權,在快遞員面前,物業相對強勢。向快遞員收費的頭一開,真不知道今后會不會如法炮制,對外賣小哥等進出人員收費。那樣的話,不僅抬高了社會成本,還直接影響居民的切身利益。
物業是服務于小區居民的,要進出小區的快遞人員也服務于居民。物業辦事的出發點應是維護業主利益,而向快遞人員收取費用,則與這一宗旨沖突,等于打著維護業主利益的旗號,做著損害業主利益的事。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