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我省各地正搶抓有利時機,開展冬春植樹造林工作。
錢從哪里出?地從哪里來?樹由誰來栽,林由誰來管?一直是林業生態建設的難點。尤其是造林用地問題,去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印發,對綠色通道建設、挖湖造景等作出嚴格規定,不少地方的林業人直言“壓力山大”。
一方面要守住耕地紅線,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一方面要推動國土綠化,加快建設生態強省。如何妥善處理好林業生態建設和嚴格保護耕地的關系?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不少亮點,值得推薦。
1月29日,鶴壁市鶴山區中山森林公園,寬闊平坦的柏油路蜿蜒其間。花海環路步道、木棧道、觀景臺、長廊、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基本完備,自然課堂區、森林圖書館初具雛形,不少市民驅車前來“打卡”。
誰能想到,4個月前,這里還是溝壑縱橫、亂石遍地、黃土裸露、雜草叢生的荒山。鶴山區林業局局長關韶科介紹,這里原來是一處石灰巖礦山,由于長期開采,山體破損、殘破不堪,屬于礦山廢棄地。規劃礦區生態修復總面積5000畝,自2020年10月開工以來,拆除廢棄建筑物、清理垃圾碎石、礦坑平整還土,栽植銀杏、油松、大葉女貞、櫻花、碧桃等喬灌木53萬余株,已完成建設面積約2000畝。
鶴山區因礦產資源豐富,就在廢棄礦山地尋找造林空間。在豫南平原縣西平,農田林網建設、鄉村綠化美化成為冬春造林的主戰場。
“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任務。”西平縣蔡寨回族鄉黨委書記呂海燕說,結合人居環境提升行動,該鄉的鄉村綠化美化已經從打造典型亮點走向全域治理。
不堆“盆景”,不撐“面子”,群眾熱烈歡迎。全鄉800余戶群眾自覺清理了房前屋后的小菜園,移除了亂堆亂占的建筑垃圾、建筑材料,拆掉了影響美觀的私搭亂建和殘垣斷壁,為全域整治綠化美化騰出了綠化用地。
根據國辦要求,道路沿線是耕地的,兩側用地范圍以外綠化帶寬度不得超過5米,其中縣鄉道路不得超過3米。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除了嚴格執行綠化寬度外,我省一些地方的創新值得稱道。
在大海線浚縣段生態廊道,每側流轉土地寬10米,其中植樹實際占用耕地5米,外側5米留給農戶繼續種植糧食作物。如此一來,既符合上級規定,又能讓農民不再擔心林帶“脅地”造成糧食減產,提高樹木保存率。
2021年要落實249萬畝的造林地塊,“挖潛”乃是關鍵詞。在1月27日舉行的全省冬春造林現場推進會上,省林業局副局長師永全表示,今年就是要在嚴格落實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的要求下,挖掘造林用地潛力,主攻山區、廊道提質、鄉村挖潛、農田增綠。本報記者陳慧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