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衛視牛年春晚的《唐宮夜宴》成為今年各家春晚最大的亮點,在舞臺上,14位唐朝少女在虛擬的博物館場景中嬉戲打鬧,向全國展現了一個“鬢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博物館奇妙夜。
雖已播出多日,但《唐宮夜宴》的熱度一直不減,5分鐘的節目上了5次熱搜,總計20.4億播放量,25億閱讀量。2月20日,記者獲悉,《唐宮夜宴》節目組已進駐河南博物院,將錄制現場版《唐宮夜宴》,這也是2月25日晚(正月十四)播出的河南衛視元宵特別節目的重頭節目。
現場探訪
《唐宮夜宴》穿行在真正的文物間
不少看過《唐宮夜宴》的觀眾表示,14名小姐姐最后的定格造型,讓他們想起了河南博物院的一組彩繪女俑。
觀眾腦海中的畫面即將成為現實。2月20日晚,記者在河南博物院隋唐館看到,河南衛視元宵特別節目的工作人員已布好拍攝器材,靜待拍攝。
觀眾口中的彩繪女俑正是陳列在隋唐館中的一組文物,包括5件繪彩陶女舞俑和8件繪彩陶坐姿伎樂女俑,在8件伎樂女俑中,其中7人分別持排簫、五弦琵琶、曲頸琵琶、篳篥、鈸、笛和豎箜篌等樂器,一人擊掌和樂。在《新唐書·禮樂志》中記載,唐玄宗時,“分樂為二部,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謂之坐部伎。”這13件彩陶女俑都于1959年出土自安陽市張盛墓,是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的作品,表明唐代坐部伎在隋朝時已見雛形。
除了這組彩繪,該館還有盤龍石座、浮雕蓮花蔓草紋方磚、三彩牛角形杯、楊國忠進奉銀鋌等文物,其中最矚目的便是大名鼎鼎的武則天金簡。
河南衛視元宵特別節目宣傳統籌路大年介紹,14名來自鄭州歌舞劇院的演員從虛擬舞臺來到真實的文物中,錄制時間共分為三天,最終剪輯成一個完整的現場版《唐宮夜宴》。整臺節目最終效果如何?目前還不能劇透。
藝術效果
如何賦予歷史人物的獨特性格?
《唐宮夜宴》將再次進入觀眾視野,但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牛年春晚上的《唐宮夜宴》,還是即將推出的《唐宮夜宴》現場版,都不是單純地模仿和復原古代樂舞傭,而是通過現代的藝術形式賦予歷史人物的獨特性格。
舞臺上的14名小姐姐正值豆蔻年華,舞蹈動作和韻律應該是年輕化的風格,同時她們身處宮廷,又有著雍容端莊的一面。編導在屈膝塌腰、含胸低頭等肢體動作外,還為舞者設置了許多表演細節。舞臺上,樂官的嬉鬧嗔怒似乎全憑心情,她們有時低眉順眼,有時頷首架肘,有時也會撅起小嘴,耍弄小心思。從創新性上來看,《唐宮夜宴》打破了古典舞唯美抒情的固有調性,沒有刻意追求演員動作表情的整齊劃一,而是以幽默諧趣的風格貫穿了整支舞蹈。少女的嬌憨逗趣呈現出煙火氣與民俗風,厚重的歷史感與文化感結合當代的視覺審美,帶給觀眾熟悉的陌生感,引發了廣泛而強烈的共鳴。
談到創作感受,鄭州歌舞劇院舞蹈編導陳琳介紹,當看到博物館里極具特點的唐代舞樂俑造型后,她開始思考如何用藝術的手法把唐代舞樂俑的生活場景及動感情愫融入作品。如今那些斑駁的歷史色彩、豐富的審美標準雖已離我們遠去,但是厚重的歷史文化不應僅陳列在博物館里,如何用多元素的藝術手法加工提煉并傳揚下去是留給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思考。
舞臺版的《唐宮夜宴》將觀眾代入到盛唐時期獨有的美學空間,現場版《唐宮夜宴》又將如何在現實和歷史之間穿梭,讓觀眾既感受到厚重瑰
麗的歷史文化,又能從中體會到現代藝術的韻味?一切都將在河南衛視元宵特別節目中呈現。“元宵特別節目目前計劃了6個節目,《唐宮夜宴》現場版是其中之一,這些節目都會和歷史傳統文化相結合,我們也將全力以赴,希望觀眾能夠繼續喜歡我們的節目。”路大年說。
開創先河
省博物院首迎現場錄制是考驗,也是契機
在文博“出圈”的大潮下,節目組進駐博物館錄制節目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奔跑吧兄弟》等欄目組就曾將拍攝場地安排在博物館中,但對于河南博物院而言,現場錄制節目依然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
2月20日晚,記者來到河南博物院隋唐展廳錄制現場時發現,無論是進入大門或是館內,抑或是進廳拍攝,都需要提供相關證件。特別是節目錄制開始時,非拍攝人員被要求禁止進入展廳,就連記者也不例外。“主要還是擔心展廳里人太多,文物安全會出問題。”一位安保人員表示。
河南博物院文化信息中心主任荊書劍介紹,河南博物院此前還從未有節目團隊進行現場拍攝,此前《國家寶藏》來院里錄制,也不過是單個的明星前來拍攝,團隊活動的現場演出,還是頭一次。“這次《唐宮夜宴》將在賈湖骨笛所在的第一展廳、蓮鶴方壺所在的第四展廳以及隋唐展廳進行錄制拍攝。”荊書劍說。
這幾天,河南博物院保衛處、后勤處包括陳列處的工作人員都在加班加點,配合節目組進行相關工作,一是要為特別節目錄制提供好場地,更重要的是保證文物安全。“此外,我們還專門要求過節目組,拍攝時不要使用強烈光線。”荊書劍著重強調。
伴隨著《唐宮夜宴》的大火,河南博物院也再次走紅,年后,前去觀展的觀眾甚至能排出200多米的長隊。在荊書劍看來,這也是一次文博與社會結合的契機。
“在《唐宮夜宴》里,蓮鶴方壺、賈湖骨笛、隋代女俑造型元素都是來源于河南博物院陳展文物,它的出圈,也讓全國觀眾對河南博物院有了更深的了解。”荊書劍表示,博物館的一大職能就是社會傳播,此次節目組在博物院現場錄制節目,是傳統文化實體化的良好體現,對河南中原的厚重文化也是一次好的宣傳。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王峰張弋文頂端新聞音視頻中心圖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