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記者從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在清理黃河孟津會盟段河道內古代墓葬群過程中,發掘出土十余件西漢時期彩繪陶仕女俑。
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劉斌介紹,此處共發現各類(含水面下)墓葬110余座,截至目前,共發掘清理空心磚墓39座、小磚墓18座,出土各類文物200余件。出土文物主要包括陶壺、陶鼎、陶仕女俑及陶馬、陶雞、陶狗等,現場已修復各類文物50余件。
“這是洛陽首次發現完整的西漢陶仕女俑和陶馬。此前洛陽地區墓葬中出土的多為陶俑頭、陶馬頭,沒有這種頭、身均有的陶仕女俑、陶馬。”劉斌說。
仕女俑分為站立、跪坐兩種姿態。站立仕女俑約高60厘米,跪坐仕女俑約高40厘米,“身上”還留有橙紅、淺黃、深紅等彩繪的痕跡。從服飾、發髻及制作工藝來看,其與漢陽陵發掘出土的陶仕女俑分外相似,可以確認為西漢時期的物品。
而經過簡單修復的陶馬,或張嘴嘶鳴、或閉嘴發力,雙目圓瞪,看上去威風凜凜。
值得注意的是,出土時,陶仕女俑、陶馬的頭和身體是分開的。“他們不是因為損壞
而分開,而是本身就是拼插在一起的,可以拆分開。”劉斌介紹,陶仕女俑和陶馬的身體上方有一個孔洞,與它們頭部下方的孔洞正好對應,據此推測,應該是有某種“連接件”將頭和身體拼插在一起。
此外,發掘出土的陶罐、陶壺等紋飾精美、制作精良,透過這些珍貴的文物,時隔千年的我們依然能感覺到漢朝社會的生活氣息。
這片墓葬群所在區域位于邙山北麓、黃河南岸,地形平坦開闊,漢代洛陽八關之一的孟津關也在該區域。劉斌說,此次發現的大量漢代墓葬及其他考古遺存,為尋找平陰縣、平縣的方位以及孟津關的具體位置和歷史變遷提供了重要線索。
目前,對該墓葬群和遺址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在持續進行中。(河南日報記者 郭歌)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
頭條 21-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