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守藝人”,本莊“匠”
一盞紅燈籠,寓意著新年紅紅火火,寄托著手藝人的美好祝愿。夜晚,一盞盞燈籠點亮,紅光四射,顯得隆重熱烈、喜氣洋洋。2月13日,記者走進長葛市古橋鎮本莊村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莊燈籠制作技藝項目傳承人本的廠房里,感受燈籠里的紅火年味兒。
“本莊燈籠”年產量曾達20萬對。
本改性的燈籠廠里到處掛著造型多樣、尺寸不一的燈籠,透著喜慶祥和。“燈籠雖小,零部件多,工序也多,每一步都不能省。”今年75歲的本改性說,臨近元宵節,買燈籠的客戶絡繹不絕,他廠里的工人大多在外幫客戶安裝燈籠。 本改性家幾代人都是“燈籠匠”。本改性的曾祖父本海潮曾在開封學習燈籠制作技藝,后來傳授給本改性的祖父本法河,以及他的父親本獅子。本改性初中畢業后,跟隨祖父和父親學做燈籠。 燈籠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本莊燈籠制作技藝起源于1912年前后,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通過口傳心授代代相傳。2019年,“本莊燈籠制作技藝”入選第五批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本改性是傳承人。燈籠寓意新年紅紅火火。
“我曾祖父1912年開始做燈籠,并傳承燈籠制作技藝,我是第四代傳人。”本改性介紹,現在,他的孫子本世豪跟隨他學做燈籠,是第六代傳人。 過去,本改性做的都是傳統手工燈籠。這些燈籠的“骨架”多是竹條,也有高粱稈,燈籠布則是紅布或宣紙。年輕時,本改性常用高粱稈做出雞、豬、鳥、狗等造型的燈籠。胡蘿卜切開,中間挖洞,倒上煤油點著后裝進燈籠,做燈籠里的燈。孩子們提著燈籠走街串巷,喜氣洋洋。 本改性說,傳統手工燈籠制作包括穿籠、縫制、裝籠、粘金條、纏頭等工序。 第一是穿籠。紙燈籠比較簡單的形狀是球體、立方體或圓柱體,最好用可以彎曲的竹條做成框架,銜接的地方用細線綁緊。 第二是縫制。燈籠布的剪裁、縫制是個技術活兒,需要將宣紙或者紅布裁成匹配框架的長度,然后在上面繪畫、寫字。 第三是裝籠。燈籠布縫好后套在框架外面。 第四是粘金條。在燈籠外面每根竹條突出的地方粘上金條,裝飾燈籠。 第五是纏頭。用窄條的仿綾紙上下鑲邊,既能固定燈籠布,又能讓燈籠顯得更精致、典雅。 第六是安裝燈籠蓋和底座。 經過六道工序,一個寓意吉祥的大紅燈籠就做成了。 1999年8月,本改性創辦了長葛市民間工藝廠。2005年,他制作的走馬轉燈獲國家專利。2010年,該廠更名為三紅燈籠加工廠,產品遠銷安徽、山東、湖北等省份和美國、法國、馬來西亞等國家。近年來,他制作的燈籠參加了燈節、開封菊展、開封燈展、鄢陵花博會、淮陽廟會、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亳州藥交會等。 本改性說,現在,本莊村有走馬轉燈、大紅燈籠、、八角燈、折疊燈、刺繡燈等款式的燈籠。宮燈最具特色,配有獅子、龍燈、花車、旱船、高蹺等,被廣泛用于重大節日和活動。 “我準備建立一個手工制作燈籠的體驗展示廳,讓后輩們能看到百年前的燈籠制作技藝,建立完善的燈籠制作技藝檔案,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本莊燈籠制作技藝。”本改性說。 來源:許昌晨報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頭條 22-0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