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wǎng)蘭州3月25日消息(記者 倪新煒)在甘肅華池縣五蛟鎮(zhèn)杜右手村,有位81歲的老人。他一個人,憑借著一雙手、一把鐵鍬,堅持義務造林三十二載,在荒地荒坡上播下春綠5000余畝。“土地是國家的,我種的樹也是國家的。能給后輩留下一片林地,我覺得付出是值得的”。問及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時,杜克寬老人這樣說。
甘肅省慶陽公路事業(yè)發(fā)展中心退休職工杜克寬 (央廣網(wǎng)發(fā) 受訪者 供圖)
在杜克寬的記憶中,兒時的華池縣山區(qū)面積超80%,農(nóng)業(yè)人口超90%,家家戶戶對生態(tài)保護都十分重視。1956年,華池縣興起全民植樹活動,僅一年,全縣群眾自發(fā)植樹達316萬株。就是這一年,一顆“綠色”的種子悄然埋進了杜克寬的心中。
1986年,47歲的杜克寬由于妻子患病提前退休回到老家杜右手村,和妻子開始專心務農(nóng)。農(nóng)閑之余,杜克寬開始在自家田地附近栽種各種果樹。看到自家地頭的樹綠了,可是山頭荒地還是光禿禿的一片土黃,杜克寬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杜克寬告訴記者,之前山上樹木生長得十分茂盛,后來都被破壞了。一刮風,滿天都是黃土。我在家也是閑著,不如多種些樹,還能造福后人。就這樣,杜克寬開始了他的義務植樹之路。
回望32年前,子午嶺中的那片山遍地荊棘,一片荒涼。而現(xiàn)在,漫山遍野綠意蔥蘢,山野路旁杏花爭艷,遍布芬芳。在公益林中,小的樹身直徑有50至60厘米,大部分樹身直徑已達到一米以上。自從公益林形成規(guī)模后,當?shù)睾茈y再看到“風卷黃土塵飛揚”的情景。
說起義務植樹這些年發(fā)生的變化,杜克寬老人顯得很高興。他告訴記者,早些年,村民養(yǎng)羊需要在村里的公用地放牧,而自己種樹也需要土地,一來二去矛盾就產(chǎn)生了。后來隨著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村民們意識到了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于是也開始自發(fā)地植樹。
甘肅省慶陽公路事業(yè)發(fā)展中心植樹活動現(xiàn)場 (央廣網(wǎng)發(fā) 受訪者 供圖)
2019年,慶陽公路事業(yè)發(fā)展中心(原慶陽公路總段,杜克寬退休前工作單位)在得知杜克寬的事跡后,立即組織人員協(xié)助杜克寬義務植樹。直到今天,慶陽公路事業(yè)發(fā)展中心先后花費20多萬元購買苗木、樹籽,參與種植公益林60多畝。
如今,杜克寬已經(jīng)81歲高齡了。為方便照顧老人,小兒子杜博把他接到了自己家中。杜克寬告訴記者,植綠愛綠護綠、建設美麗家鄉(xiāng),需要一代一代人堅持下去。希望林業(yè)部門能夠號召人們都加入到義務植樹的行列中來,共同為綠水青山添磚加瓦。
【來源:央廣網(wǎng)】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5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頭條 22-0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