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證券時報記者 劉藝文
近日,中信證券向證監會遞交兩份減少業務種類的申請材料,已獲證監會接收。該事項引發市場多方解讀,證券時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此舉實為其收購廣州證券(現更名為“中信證券華南”)的后續事項。
按照公告,中信證券遞交的兩份材料分別為:《證券公司申請減少部分業務種類核準(證券經紀,證券投資咨詢,與證券交易、證券投資活動有關的財務顧問,證券自營,證券資產管理,證券承銷,代銷金融產品)》《證券公司申請減少業務種類核準(證券保薦,證券融資融券,股票期權做市交易,上市證券做市交易,通過子公司減少私募投資基金、另類投資、信息技術服務等業務,其他業務)》。
據悉,經證監會批準,中信證券先后于2004年和2006年對萬通證券(現中信證券(山東))和金通證券(現金通有限)進行股權收購。按照《證券公司設立子公司試行規定》相關規定,證券公司與其子公司、受同一證券公司控制的子公司之間不得經營存在利益沖突或者競爭關系的同類業務。
中信證券為避免與中信證券(山東)和金通有限構成競爭關系,對母、子公司所經營的業務進行了劃分,并在報請證監會批準后相應對經營范圍進行了調整,將這兩家子公司定位為在特定區域經營特定業務的子公司,中信證券經營除上述特定區域特定業務之外的業務。
收購廣州證券之后,中信證券參照上述模式,在證監會允許的過渡期內盡快調整中信證券華南的業務定位和各自的業務范圍,解決可能存在的潛在利益沖突或同業競爭情況。根據整合計劃,中信證券華南定位為中信證券在特定區域經營特定業務的子公司,擬在廣東(不含深圳)、廣西、海南、云南和貴州開展業務,同時中信證券將相應變更業務范圍,并根據監管要求作出切實避免同業競爭的有效措施。上述業務范圍變更事項的具體安排,以證監會的最終批復為準。
廣州證券于1988年設立,2020年1月并入中信證券,并更名為中信證券華南。2024年,中信證券華南實現營業收入11.13億元,增長33.95%;實現營業利潤4.31億元,增長17.76%。
頭條 25-11-17
頭條 25-11-17
頭條 25-11-16
頭條 25-11-16
頭條 25-11-15
頭條 25-11-14
頭條 25-11-14
頭條 25-11-14
頭條 25-11-14
頭條 25-11-13
頭條 25-11-13
頭條 25-11-13
頭條 25-11-13
頭條 25-11-13
頭條 25-11-12
頭條 25-11-12
頭條 25-11-11
頭條 25-11-11
頭條 25-11-11
頭條 25-11-10
頭條 25-11-10
頭條 25-11-10
頭條 25-11-09
頭條 25-11-08
頭條 25-11-07
頭條 25-11-07
頭條 25-11-07
頭條 25-11-05
頭條 25-11-05
頭條 25-11-05
頭條 25-11-04
頭條 25-11-03
頭條 25-11-01
頭條 25-11-01
頭條 25-10-31
頭條 25-10-31
頭條 25-10-30
頭條 25-10-30
頭條 25-10-27
頭條 25-10-26
頭條 25-10-25
頭條 25-10-25
頭條 25-10-24
頭條 25-10-24
頭條 25-10-23
頭條 25-10-23
頭條 25-10-22
頭條 25-10-21
頭條 25-10-21
頭條 25-10-21
頭條 25-10-20
頭條 25-10-20
頭條 25-10-20
頭條 25-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