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11月25日,由故宮博物院與恭王府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時盛歲新:從‘文化遺產’到‘美好生活’影像志”,在故宮博物院延禧宮和恭王府博物館嘉樂堂同步開展。
本次展覽首次以“歷史文化遺產地影像聯動”為紐帶,從兩家博物院(館)專職攝影師的作品中精選200余幅,以獨特的“互望”視角,展開一場影像對話,呈現建筑的百年變遷和文化遺產與民生活力交融的當代生命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展覽現場。主辦方供圖
故宮與恭王府,共同勾勒出明清時期“禮制秩序”與“生活美學”的雙重畫卷。本次展覽不僅以影像為媒,承載建筑形貌之美,更希望透過鏡頭引入“影像考古學”視角,揭示建筑“形變神存”的文化基因,探尋其背后流淌的精神長河——從莊嚴禮序到人文逸趣,從歲月留痕到古韻新生。
根據故宮延禧宮展廳上下兩層和恭王府嘉樂堂展廳正殿及東、西配殿院落的各自布局,“雙館共展”均以三個主題篇章進行呈現:第一篇章“視覺互望·天地大美”通過四季流轉、晨昏雨雪間的建筑光影,展現自然變幻如何重塑建筑的歷史肌理與情感溫度,生動詮釋“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
展覽現場。主辦方供圖
第二篇章“白駒過隙·影像考古”將視角延伸至影像本身,將其視為探究建筑生命史的考古媒介,通過“古今對照”“古典工藝”與“特殊材質”三大板塊,揭示古建空間在數百年歷史中的“變與不變”。
展覽現場。主辦方供圖
第三篇章“人文共筑·古韻新生”則聚焦公眾與古建筑空間的當代互動。當人們的情感與活動游走于古建之間,空間的意義也隨之更新——古建筑從昔日的“皇家重地”轉變為今天的“公共文化場所”。通過記錄公眾在古建空間中的鮮活瞬間,展現文化遺產如何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展覽現場。主辦方供圖
展覽現場。主辦方供圖
故宮博物院與恭王府博物館希望通過此次聯展,構建觀眾與影像傳播及歷史對話的橋梁,促使觀眾思考:如何讓這些“會說話的建筑”,在當代語境下持續言說,并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書寫文明新章的文化基因。
頭條 25-11-25
頭條 25-11-23
頭條 25-11-22
頭條 25-11-21
頭條 25-11-21
頭條 25-11-21
頭條 25-11-20
頭條 25-11-20
頭條 25-11-20
頭條 25-11-19
頭條 25-11-18
頭條 25-11-17
頭條 25-11-17
頭條 25-11-16
頭條 25-11-16
頭條 25-11-15
頭條 25-11-14
頭條 25-11-14
頭條 25-11-14
頭條 25-11-14
頭條 25-11-13
頭條 25-11-13
頭條 25-11-13
頭條 25-11-13
頭條 25-11-13
頭條 25-11-12
頭條 25-11-12
頭條 25-11-11
頭條 25-11-11
頭條 25-11-11
頭條 25-11-10
頭條 25-11-10
頭條 25-11-10
頭條 25-11-09
頭條 25-11-08
頭條 25-11-07
頭條 25-11-07
頭條 25-11-07
頭條 25-11-05
頭條 25-11-05
頭條 25-11-05
頭條 25-11-04
頭條 25-11-03
頭條 25-11-01
頭條 25-11-01
頭條 25-10-31
頭條 25-10-31
頭條 25-10-30
頭條 25-10-30
頭條 25-10-27
頭條 25-10-26
頭條 25-10-25
頭條 25-10-25
頭條 25-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