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布的《2021年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青島工業增加值3884.07億元,占GDP的比重為27.48%,較上年提升1.1個百分點。
分析歷史數據得知,這是自2006年以來,青島工業增加值占比首次上升,極具象征意義。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增長引擎,工業穩則經濟穩。
回望過去,青島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城市地位的起伏,總是與工業經濟相伴而行。“上青天”“品牌之都”、開放前沿、龍頭城市……工業帶給了青島有形和無形的力量。
這些年,青島工業經歷過“成長的煩惱”,也有過低迷,但不曾裹足不前,憑借打破路徑依賴的勇氣,和多年傳承的創新基因,正逐步走出“陣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
01
是多一點,還是少一點?
關于“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是多一點好,還是少一點好”,一直存在著爭議。
發達國家在經歷了完整的工業化過程后,出現工業從業人員比重和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的現象,這被稱為“去工業化”。
一度普被認為,發達國家“去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這些年發生的事實,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重振實體經濟、再工業化的做法,讓持上述觀點的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去工業化”的時機和路徑。
尤其是,過早“去工業化”給一些發展中國家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不僅使其失去了制造業就業崗位、降低了工業品出口能力,以及通過制造業獲得技術積累的機會,讓這些國家的工業化路徑遭到阻滯。
近年來,我國工業增加值比重和從業人員比重也出現下降態勢。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4.1%下降至2020年的30.8%;2013年至2018年,制造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下降了7.83個百分點。
工業在拉動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一路走低:近30年間,從1994年最高的61.6%,下降至2020年的33.6%。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室主任葉振宇認為,這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既體現出產業結構轉變的一般性規律特征,又存在有別于其他國家的國情特征。與制造業比重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金融業規模快速擴大,這間接說明了我國產業結構變化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脫實向虛”。
針對這一現象,中央多次“定調”——
一個國家一定要有正確的戰略選擇,我國是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制造業水平,不能脫實向虛;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對“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出安排部署。
分析認為,隨著結構調整到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逐步完成、先進制造業發展壯大,制造業比重回升是有可能的。
這一預測已經被證實。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31.4萬億元,連續12年位居世界首位;比上年增長9.8%,占GDP的比重為27.4%,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46.7%,較上年提高了13.1個百分點。
事實一再表明,“去工業化”為時尚早,工業要繼續在國民經濟中保持較高的比重,繼續發揮“壓艙石”作用。
02
時隔15年,拐點來了
再來看看青島工業的走勢。
作為中國最早開啟工業化的城市之一,青島抓住了第一波工業化的重大機遇,曾經創造過“上青天”的輝煌,培育出了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等“五朵金花”,工業成為青島經濟的“脊梁”,撐起了整個城市的發展與躍遷。
來看幾個關鍵節點——
2010年,青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大關,成為全國第九個“萬億”城市,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三,排在深圳和廣州之后。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標志著青島經濟綜合實力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2015年,青島工業總產值突破1.8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此后出現下降態勢。
青島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年份是1970年,比重為59.70%。
此后,經歷了起起伏伏,整體呈現下降走勢。
1998年-2006年之間,有過一輪小幅上升,8年間,占比從41%上升至45.4%,提高了4.4個百分點。
從2006年起,呈現下降趨勢,到2020年,下降至26.4%,14年間下降了19個百分點,降幅為42%。
2021年,“拐點”出現:占比止跌上揚,達到27.48%,較上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增幅達到4%。

分門類看,采礦業增長6.6%,制造業增長8.0%,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1.0%。分重點行業看,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16.4%,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增長18.5%,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8.8%,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9.2%。
呈現出產銷兩旺的局面。2021年,青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到100.1%。從主要產品看,智能電視產量達1881.6萬臺,增幅11.9%;家用電冰箱產量達888.8萬臺,增幅為8.1%;家用洗衣機產量730.8萬臺,增幅高達27%;此外,啤酒、橡膠輪胎、鋼材等青島優勢工業產品也實現了較快增長。
工業利潤,與工業增加值呈現相似的走勢。
2016年,青島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達到931.3億元的歷史峰值后出現下降。2019年下降至476.58億元,此后開始反彈,2020年上升至571.79億元。
2021年延續了2019年以來的上升勢頭。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576.1億元,比上年增長2.8%。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204.3億元,增長27.8%,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379.8億元,增長15.7%,增長勢頭良好。

今年以來,這樣的勢頭還在延續。1-2月份,青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比2021年12月份加快7.9個百分點,35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7個行業增加值同比實現增長。
諸多跡象表明,青島工業已經步入上升通道,其未來表現值得期待。
03
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市場對資源的配置起著決定性作用。不同的經濟部門之間,是一種競爭關系,其表現就是對各類要素的集聚配置能力的高低。
在激烈的競爭中,工業能夠吸引更多要素、實現更多產出,關鍵是靠核心競爭力。
這些競爭力是靠大膽變革、努力精進換來的。這也是歷史上每一次工業革命的動機和使命所在。
青島的工業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從生產組織流程、信息傳遞方式,到公司治理結構、經營理念,都在經歷再造、重組、迭代。
比如產業數字化轉型。當前,青島產業數字化逐步由點及面、由面成網,數字化轉型引發的新模式、新業態正在顛覆傳統產業面貌,產業煥發出全新生機。目前重點行業累計建成智能工廠52家、數字化車間146間、自動化生產線350個;全市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57.5%,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8%,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7.2%;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評選中,青島在中國全部21家“燈塔工廠”中獨占3席。
中國信通院最新發布的《中國城市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1年)》顯示,青島2020年城市數字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全國第15位,位居全省第一,成為數字經濟“新一線”城市。
數字化賦能,為青島工業注入強大活力動力。“十三五”時期,青島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從40.73%增長到53.33%,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左右;2021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24.5%。
被數字化“武裝”起來的新型企業展現出強勁的競爭力和發展后勁。截至2021年,青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5554家,比上年增加1158家,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6306家;新培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家,總數達97家,位居全國第8位,超過廣州、杭州等城市;累計有13家企業入選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榜單。
與此同時,一批高水平、高能級的工業載體落戶青島,一批具備全國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逐步涌現。
青島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創建市和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等;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兩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獨立入選集群數量并列全國城市首位;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現代海洋等13條產業鏈已成為全市新興產業的生力軍。
……
經過努力,青島工業正在逐步破除“成長的煩惱”,打開全新的局面,迎來新的良好開端。
只要向著既定目標,把準關鍵穴位,鍛長板,補短板,久久為功,一定可以重塑實力,重現輝煌。
(作者 觀象君)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2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頭條 22-0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