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趙萌萌
" 被蜱蟲叮咬后不要隨意拔沖 "" 為什么蜱蟲那么難發現和撥除 " 等話題登上熱搜。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注意到,截至 5 月 15 日,廣州、順德、南寧、延安等多地衛健委及疾控中心近期都發布了蜱蟲健康風險提示。
江蘇南通疾控中心啟動蜱蟲監測。南通發布圖
(資料圖)
4-9 月是蜱蟲活躍高峰期
半個月前,湖北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重癥監護室主任吳文娟接診了一位男性患者,該男子自述在和朋友外出釣魚回家后,突然出現發燒、咳嗽、嘔吐等癥狀,到醫院輸液治療后仍舊反復發燒,還渾身長滿斑點狀皮損。
" 了解到該男子經常在野外活動,四五月已經逐漸進入蜱蟲活躍高峰期,檢查后果然發現臀部有蜱蟲咬的傷口。經抽血送檢后,確診為立克次體病。" 吳文娟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目前已知蜱蟲所攜帶的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立克次體、螺旋體、寄生蟲等 5 類 200 余種,可傳播一些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獸共患病。"
中國疾控中心 2023 年 4 月 30 日發布文章顯示," 每年 4 月至 9 月是蜱蟲的活躍期。蜱蟲宿主十分廣泛,是人、家畜及野生動物等的體外寄生蟲,有吸血習性,不吸血時,有米粒大小,吸飽血液后,圓滾滾猶如黃豆粒甚至更大。同時,它也是多種人獸共患病原的貯存宿主,因此一旦被其叮咬就可能會傳播疾病。"
專家:被咬后切記不能生拉硬拽
" 蜱蟲一般寄生在動物皮膚較薄、不太活動的部位,如人的頭發、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劉青云 5 月 15 日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采訪時表示," 被蜱蟲咬了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炎癥反應,癥狀較輕者,局部皮膚只會出現紅斑,一般不伴瘙癢或疼痛。癥狀較嚴重者,被叮咬處可出現淤斑,淤點,其周圍可伴有明顯的水腫、紅斑、水皰或結節,癥狀較為嚴重時,局部可形成潰瘍甚至壞死現象。"
劉青云強調,無論是在人體或動物體表,盡量不要用手直接接觸,避免擠破,如果用力硬拽,其頭部或者口器容易斷裂,殘留在人體內,增加感染風險。局部可以使用酒精或者碘酒,待蜱蟲麻痹或者死亡后,要用鑷子或其他工具夾取后燒死,如不慎皮膚接觸蜱,尤其是蜱擠破后的流出物,則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
劉青云提醒," 蜱傳病原體部分潛伏期可長達半個月以上,取出蟲體后,切記持續觀察,若出現發熱、頭痛、皮疹紅斑等癥狀,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醫。"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