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喪失了對主流新聞的鑒賞力。沒有激情,只剩疲憊。
就以最近頻繁引發熱議的兩條熱點話題為例,媒體和社會輿論為之傾注了大量的資源和精力,但我卻提不起一點點的言說欲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個是所謂的高鐵 " 互毆 " 事件,還歷經了幾輪 " 反轉 ";一個是女子車位被鄰居霸占,一氣之下直接焊死。這兩個 " 大新聞 "、大熱點,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都是個人對個人的矛盾,以前時髦的叫法是人民內部矛盾。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我這樣的感覺:這樣的新聞,在紙媒時代,是上不了頭版的那種,更上不了頭條,但它們如今經常沖上熱搜的前列,且高居不下,高熱不退。
如果說,以上兩條新聞還具備一定的公共價值,還能在人性缺陷之外訴諸公共政策的改良,那么還有一類所謂的熱搜新聞,更加令人不堪。
也以最近的為例,一個是 " 挖呀挖 " 幼兒園女教師走紅,一個是 28 歲的女副教授另類招生走紅。它們也有很多共同點:比如新聞的主角都有較高的顏值,都是年輕女性,在迅速走紅之后也迅速遭遇質疑和網暴。
某個人突然走紅了,然后就是她 ( 他 ) 又被網暴了 …… 這仿佛是當下的一大新聞鐵律,圍觀者和參與者都樂此不疲。
互聯網發掘了個人,更多的普通人,尤其是底層民眾被看見,這是好事。但如果互聯網的審視眼光和監督眼睛也聚焦于普通的個人,這一定是有問題的,一定不是健康的互聯網。
我不知道別的人在上網時,有沒有這種感覺,作為曾經的媒體人,我對這樣的現狀是如此迷茫,對真正的新聞充滿了饑渴。該監督的事情沒人發聲,甚至你根本看不見新聞的影子,不該監督的事情動輒成為熱點話題,一討論就是好幾天,甚至十天半月騎在熱搜榜上下不來。
輿論監督溫水煮青蛙式的墮落就在于,它已經逐漸轉向監督個人,可是那些零散的個人,尤其是日常生活里的普通人,不就是我們身邊的張三李翠嗎?不正是這個社會的弱勢一方嗎?我們的輿論監督公器,怎么都用在了這些人身上?所謂監督,不應該挑戰一定的門檻嗎?監督普通個人,是最容易的,也最容易得罪的起?
網絡的確有放大鏡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像頑皮的孩子一樣,只用它來對準螞蟻,然后一邊看著螞蟻被輿論的烈日灼傷、冒煙甚至死亡,然后一邊出于動物本能地去歡呼叫嚷。
互聯網正在激發出我們的返祖現象。
祖宗言,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問題是,老虎真的是事實性滅絕了嗎?
我們是很少再能看見野生虎了,我們能看到的是動物園里的老虎,是馬戲團里的老虎,但嚴格來說,他們已經不再是自然意義上的老虎,它們被剝奪了作為老虎的尊嚴和自由,它們只不過是披著虎皮的人偶獸,起到一種觀賞和教育作用。
大人們會帶著孩子去看這樣的老虎,然后隔著玻璃和柵欄指指點點,為孩子們描述一個改造后的老虎世界。
當老虎被圈養起來后,雞零狗碎橫飛就是一種必然了。在沒有老虎的山里,各種猴子、兔子、耗子、狍子等小動物很快就會泛濫成災,它們占據并統治著森林,構成了森林里的所有輿論。
我們就生活在這樣的森林中。老虎就在我們身邊,但統統視而不見。
只有被咬死、被咬傷的動物,才會艱難地訴說,用遺體或者傷口訴說。他們試著發出 " 真有老虎 " 的訊息,但常常消散在雞毛蒜皮、紅燈綠酒的狂歡中,配不上一個熱搜。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