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走進四川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一陣陣歡聲笑語吸引了我們。原來,一群孩子正在操場上遛鴨子。一只小鴨子邁著驕傲的步伐前進,一群小“粉絲”尖叫著跟在后面,充當著保鏢和保姆的角色。
自從將這只鴨子帶進幼兒園,中(6)班教師李俊義和全班孩子就體驗到了不同尋常的煩惱和幸福——噪聲的煩惱、糞便的煩惱、安全的煩惱……幸福則源于小鴨子與生俱來的萌態,它陪著孩子們散步、學習、游戲,給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
“快樂,就夠了嗎?”帶著這樣的疑惑,園長盧永平窺見了教育的契機。她說,長期以來,在學前教育理念與課程實踐中,人們對“快樂童年”的認識較為明確,實踐探索也較為豐富,但對“意義童年”的認識卻稍顯薄弱,實踐探索也略顯不足。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一日生活皆課程,課程質量決定著童年的質量。如何實現“意義童年”的課程化,給幼兒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四川師大實驗幼兒園圍繞自然體驗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開啟了讓幼兒走出去、讓教師退出來、讓課程深下去的持續探索。
讓幼兒走出去
積極建立課程創生環境
9月中旬的一天,大(2)班教師史玲霞帶著孩子們走出幼兒園,探秘大自然。
在路上,一個小朋友撿起地上掉落的銀杏果問:“這是什么果子,好臭呀!”“我知道,這是銀杏果。”“銀杏果為什么這么臭?”這個問題,大家都答不上來。
“打開看看,不就知道了嗎!”“怎么打開?”“用什么工具打開?”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最后,他們決定把銀杏果帶回幼兒園,一起尋找答案。
腳步走出去,“問題”帶回來,這是四川師大實驗幼兒園探索“意義童年”課程化的重要一步。
近年來,“消失的附近”正在成為幼兒園面臨的真實問題。園所場地受限、戶外活動的安全隱患、電子產品的盛行等因素造成幼兒活動空間單一、狹小,幼兒缺少與環境的互動和聯結。
意義的追尋,需要幼兒經驗的建構;經驗的建構,需要廣闊空間和豐富環境的支撐。四川師大實驗幼兒園從兒童視角出發,積極建立課程創生的多圈層環境和多維度場域,建立幼兒與環境的聯結,促進幼兒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
日常,教師保障幼兒每天戶外活動不少于2.5小時。哪怕是下雨天,也會盡量創造條件適當開展戶外觀察、探究等活動。晨間,教師帶著孩子們在自然角、種植園地自然觀察或戶外自主運動30分鐘,戶外游戲、探究、運動等活動上下午各1小時,另外還有餐后散步、午間操等安排。作為大學附屬幼兒園,該園還保證每班每周在大學校園內活動不少于兩次,每月在大學周邊活動不少于1次,并且每學期開展一至兩次親子戶外拓展活動。
四川師大實驗幼兒園副園長龔文秀說,“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幼兒生活的世界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在“銀杏果探秘之旅”中,大家探究的問題源于幼兒周圍的生活環境,探究過程也具有生活化的特點,比如利用生活中的工具打開銀杏果、用果仁燉雞等。只是,在活動探究中,教師需要巧妙地抓住幼兒提出的疑問并判斷其課程價值,推動課程動態生成。
讓教師退出來
引導幼兒主動求解
幾天前,班級開展收集活動時,孩子們回收了很多紙箱、空瓶。賣掉這些可回收物品后,他們得到了10元錢。
“我想買薯片,我最喜歡吃薯片了!”“薯片是垃圾食品!”“我以前買過棒棒糖,10元錢可以買20根。”“可是20根棒棒糖不夠分啊。”……孩子們來到超市門口,手里攥著10元錢,商量著買什么、買多少、怎么分等問題。在龐大的選擇項中,能夠選中數量足夠、價錢合適、安全健康的物品實屬不易。
在活動中,幼兒會遇到很多問題,需要想辦法解決,這時教師要做的就是觀察幼兒——他們怎樣解決問題,解決方法是否合適。
“當幼兒第一時間詢問教師時,教師并不急于給出答案,而是順勢介入,引導幼兒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由于問題是幼兒自己感興趣的,他們會非常積極主動地投入,將課程不斷向前推進。”龔文秀說,“教師只需靈活扮演適宜角色,有效支持幼兒自主探究就好。”
剛開始,教師可能目的性太強,急于讓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實現一個目標。后來,大家漸漸意識到,由教師“高控”的游戲并不是“真游戲”。如何從“高控”中解放兒童,找回對兒童的尊重和理解,找回教師的專業定位?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四川師大實驗幼兒園鼓勵教師主動退后,扮演幼兒探究的引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同時也是活動的觀察者、分析者。根據幼兒需求和活動進展,教師適時介入、拋出問題、提供材料等,將幼兒探究向縱深推進。
史玲霞說,教師退出來并非不參與不指導,而是要從主角的光環中退出來,放下高高在上的指揮棒,深刻反思自身的參與、指導是否正確、科學、合適。
以前,教師的開場白是“孩子們,今天我們來玩××游戲”,現在變成了“孩子們,今天你們想玩什么游戲?想怎么玩”?孩子成了各類活動的創造者,并很自然地樂在其中、學在其中。
教師需要理解、認同孩子,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不是替他們想出想法,而是停下來認真傾聽孩子們的想法,在必要的時候給予適當幫助。盧永平說:“應多思考分析幼兒行為折射出的價值取向,這是教師自身專業素養提升中最重要的一環。只有做過了,想過了,才會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才能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讓課程深下去
從經驗建構走向意義追尋
四川師大實驗幼兒園一方面引導教師放手,鼓勵教師退出來,另一方面給予教師充分的課程自主管理權,根據實際需要,課程時間可以進行整合和彈性分配。比如,大班的課程活動時間從30分鐘延長到1小時,甚至更長,讓幼兒能夠在與教師、同伴的互動中,深入且持續地滿足探究需求,保證課程的深度開展、有效開展。
近年來盛行自主游戲、自主探究活動,但部分教師片面理解“自由”“自主”,一味地滿足兒童的意愿,停留在材料的簡單擺弄、淺表操作,幼兒缺乏深入的探究和反思。這種經驗是淺層的,不具有經驗的積累性和主動建構性。
四川師大實驗幼兒園認為,學前教育應重視有意義的學習而非簡單的經驗積累。經驗是意義追尋的基礎,幼兒不僅為未來而學習,更重要的是為現在而生活,他們需要與真實環境中的自然、社會、他人相互作用,激活關系并建立聯結。
以“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為追求,該園確定了經驗建構與意義追尋的課程目標,充分利用并挖掘課程資源的育人價值,探索出以“問題—意義”為導向的自然體驗課程創生模式,為幼兒的全面、和諧且富有個性的可持續發展奠基。
餐后,在種植園散步時,一個孩子發現了一條千足蟲,引發了同伴的大討論。“我們砸死這條千足蟲吧!”“千足蟲是益蟲,還是害蟲?”“害蟲就應該被砸死嗎?”孩子們七嘴八舌,說個不停。
于是,教師李億飛組織孩子們展開了一次辯論活動。孩子們各抒己見、主動傾聽,千足蟲的命運也峰回路轉,折射出課程的深度、廣度和溫度。
兒童的發展是多元的,不同兒童獲得的發展不同。四川師大實驗幼兒園制定了兒童發展多元評價表,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變靜態評價為動態評價,強調在真實情境中評價,建構了包括獲得經歷、轉化經驗、分享經驗、激活關系、尊重生命、熱愛生活等6個觀察維度、18個具體指標的評價體系。
四川師大實驗幼兒園的探索實踐表明,讓兒童從有限的學習空間走向廣闊的大自然、大社會,從淺層經驗走向深度建構,從經驗建構走向意義追尋,是實現兒童完整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12日第1版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1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20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
頭條 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