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相關資料圖)
劇耀東方、星光熠熠。
4 月 8 日晚,"2023 年電視劇品質(zhì)盛典 ",在東方衛(wèi)視驚艷亮相。
在參加盛典的一眾影視明星中,人們再次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他,就是三十多年前 " 濟公活佛 " 的飾演者——游本昌。
90 歲的游本昌,在此次盛典中獲得了 " 品質(zhì)劇匠 " 的榮譽。
為飾演好一個小配角,耄耋之年的游本昌扎根劇組三年," 品質(zhì)劇匠 " 的榮譽可謂實至名歸。
事業(yè)上,入行近 70 年的游本昌匠心不改,倡導 " 以文藝化導人心 "。
生活中,游本昌又是一名虔誠的佛門弟子,他曾兩度皈依三寶,與佛門有著深厚的緣分。
可以說,游本昌的人生,正是與佛牽絆的一生。
游本昌的佛緣始于 6 歲。
1933 年,游本昌生于江蘇泰州。家中姐妹甚多,而他是唯一的男孩。
游本昌自幼身體羸弱、多病多災,父母為此憂心不已,唯恐他壽短早夭。
一天,一位化緣僧人路過游家,仔細端詳過游本昌后,對游家父母如是說道 :
" 此子與佛有緣,留在家中恐怕活不過 13 歲,唯有出家為僧侍奉在佛祖身邊,方可保得平安。"
父母聞聽,心中更添驚懼。
盡管萬般不舍,但為了兒子能平安健康的長大,他們還是將 6 歲的游本昌送入上海法藏寺,祈請佛祖庇佑化解厄運。
遠離父母家人,來到陌生的寺廟生活,年幼的游本昌既沒有哭鬧,也從未表現(xiàn)出對父母的眷戀和不舍。
相反,他很喜歡、也很適應寺廟里的清靜生活。
暮鼓晨鐘,驚起世間名利客。
經(jīng)聲佛號,喚醒苦海夢游人。
每天,游本昌都會跟隨法藏寺的僧侶們做功課。閑暇時間,也會承擔一些灑掃庭院、挑水擔柴的活計。
從主持方丈到廚房伙夫,大家都很喜歡這個機靈可愛的小沙彌,對他自然是格外關照。
暑去寒來春復秋,轉眼間 9 年過去了。
游本昌也從昔日的幼童,長成 15 歲的少年。
父母見兒子闖過了 13 歲這個坎兒,便歡天喜地得接兒子回家。
久違的家庭溫暖令游本昌心生感動,長期的寺廟生涯也令他對世俗中的一切感到新鮮好奇。
游本昌最喜歡的娛樂活動便是聽戲,咿咿呀呀的唱腔,悲歡離合的劇情,令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他最鐘情的,恰恰就是戲劇《濟公》。
跌宕起伏的故事,慈悲詼諧的形象,深深印刻在少年心中。
有時興之所至,還會給家人來上一段,倒也有模有樣。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命運的詭異之處就在于,每個看戲人會在不自覺間成為戲中人。
此時的游本昌并不知道,他與佛的緣分,會令他在事業(yè)上大放異彩。
出于對藝術的熱愛,游本昌在高中畢業(yè)后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深造,后來被分配到中央話劇院工作。
參加工作后,便是長達 10 年的龍?zhí)咨摹?/p>
自幼接受佛法熏陶,心態(tài)自然平和淡然。
不管生活還是事業(yè),游本昌都秉持著隨遇而安的態(tài)度。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也成為他的人生信條。
從 22 歲參加工作,到 50 歲知天命之年,游本昌飾演過 79 個龍?zhí)捉巧粌H演過話劇、啞劇,還上過春晚。
雖然有了一定知名度,卻始終沒有掀起太大浪花。
就在游本昌認為自己的藝術生涯即將落下帷幕時,命運的轉機出現(xiàn)了。
1985 年,游本昌在 12 集電視連續(xù)劇《濟公》中擔綱主演,飾演了 " 濟公 " 一角。
對佛法的虔誠,對藝術的熱愛,令游本昌倍感壓力的同時,也在心里暗暗發(fā)誓:一定要演好 " 濟公 " 這個角色。
為此,他查閱了大量關于 " 濟公 " 的資料,沒日沒夜地揣摩人物特點,細心打磨自己的動作、眼神、臺詞,力求達到最貼合人物形象的狀態(tài)。
當游本昌畫上邋遢的妝容,穿上破爛衣服,搖著舊蒲扇時,仍然感覺缺少一些濟公的神韻。
在一番苦思冥想后,他終于悟出了一種獨特的走路姿態(tài):
搖搖晃晃、一步三顛,完美體現(xiàn)了濟公顛癡疏狂的性情。
這種走路方式,是為濟公所創(chuàng),又被稱為 " 濟公步態(tài) "。
游本昌獨具匠心的創(chuàng)意,在中國影視劇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僅如此,在飾演濟公的過程中,他還貢獻了無數(shù)個經(jīng)典鏡頭,體現(xiàn)了極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
劇中有一個名場面是 " 濟公吃肉 "。
鏡頭里的游本昌捧著一個色澤誘人的大肘子大快朵頤,把電視機前的觀眾看得口水直流。
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游本昌在劇中吃的,居然是塊臭肉。
由于拍攝地天氣太熱,道具肉早就放臭了,而當時劇組條件有限,需要一次性通過。
就這樣,游本昌面不改色地吃起了臭肉,等導演喊 " 停時,他立馬吐得一塌糊涂。
將一塊臭肉,吃出了 " 饞哭小孩 " 的感覺。
游本昌的這段精彩表演,最后被選入北影教材,成為不折不扣的 " 教科書 " 式表演。
游本昌演活了濟公,濟公也成就了游本昌。
就連拍攝取景地靈隱寺,也因此香火愈加旺盛。
據(jù)說,在《濟公》熱播期間,全國各地的犯罪率大幅度下降,可見極具教育意義。
在游本昌看來,以文藝化導人心,正是演員的天職使命。
靠《濟公》大火后,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游本昌會趁熱打鐵,接拍更多影視劇,塑造更多的經(jīng)典形象。
誰知,他反而淡出了演藝圈。
此后數(shù)年間,觀眾極少看到他的身影,甚至有人以為他息影了。
事實上,游本昌是因為對劇本的要求極其嚴苛,所以很少接拍影視劇。
面對突如其來的爆紅,他并沒有迷失在名利場中,而是始終堅守自己的夢想。
游本昌的夢想,就是拍一部濟公續(xù)集。
原來,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一直有個遺憾。那就是電視劇《濟公》只有短短 12 集,并沒有全面講述濟公的傳奇故事。
作為主演,游本昌希望能將活佛濟公的更多故事搬上熒幕,教化世人。
1998 年,游本昌以 65 歲高齡,籌拍了一部名為《濟公游記》的電視劇,作為《濟公》的續(xù)集。
劇集制作精良、故事幽默有趣,吸引了不少新老觀眾的捧場,游本昌也因此賺到了 180 萬元。
這在當時,堪稱一筆巨款。
可誰曾想,游本昌又接連投資了幾部電視劇,這筆錢還是讓他給 " 敗光了 "。
6 歲出家,15 歲還俗,在體驗過世俗的成敗榮辱、經(jīng)歷過人生的大舍大得后,游本昌內(nèi)心了然:
佛門,才是自己最終的歸宿。
2009 年,76 歲的游本昌在黑龍江省大光明寺剃度出家,法名定昌。
雖然再度皈依佛門,可他并不打算做一個不問世事的修行人,而是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普渡眾生。
2011 年,即將 80 歲的游本昌拿出全部積蓄,甚至變賣房產(chǎn),籌拍話劇《弘一法師》。
這種題材的話劇,明顯偏冷門,有人曾質(zhì)疑:這么大年紀了,值得嗎?
游本昌卻說:" 我年紀大了,留著錢沒什么用,不如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中國故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向世界。"
《弘一法師》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話劇,由于題材、宣傳等問題,一直沒有打響知名度,所以在第一年處于虧損狀態(tài)。
經(jīng)過一年的積累、宣傳,這部話劇從第二年開始盈利,到第三年的時候徹底火了,甚至多次接受邀請出國演出。
新加坡、意大利、加拿大等國家的人民,通過《弘一法師》全體演職人員的精彩演繹,感受到了東方文化的魅力。
而游本昌更是憑借這部作品,榮獲 " 戲劇中國 " 終身成就藝術家稱號。
眾生皆苦,唯有修行才能徹悟解脫。
而最好的修行,便是渡人渡己。
從 1939 年到 2009 年;從上海法藏寺的小沙彌,到黑龍江大光明寺的定昌法師,隔著 70 年的歲月時光,游本昌還是回到了人生的原點。
從籍籍無名的龍?zhí)籽輪T到德藝雙馨的 " 品質(zhì)劇匠,從活佛濟公,到弘一法師,游本昌在紅塵中歷練了 70 年,始終在踐行自己 " 以文藝化導人心 " 的職業(yè)理念。
如今,年已九旬的游本昌,完美融合了濟公的隨性慈悲和弘一法師的平和澄凈,對于生命意義、信仰追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人生,是一場艱難的修行,而紅塵就是最好的道場。
對于游本昌來說,演戲就是修行,演藝圈就是自己的修行道場。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曾說過: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世間眾生,最終都要回到各自的根源。
愿平凡的你我,能夠常豁達、少煩憂,傾聽內(nèi)在的聲音,做回真實的自己。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