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學校西南角有一處橢圓形水池,深藏在蔥郁的林木之間,池邊山石錯落交互堆砌成岸,我稱之為“小石潭”。去年,我循著林下的小徑發現了這處秘境。說是秘境,只因腐葉枯枝遍地,罕有人至。碧綠的潭水充盈其間,又向遠處蜿蜒20多米與另一處略小的小石潭相連,俯看好似一件碩大的玉如意。日光從茂密的枝葉間漏下來,斑斑點點,靜謐安詳。
距離小石潭幾步遠的鐵柵欄外是喧囂繁華的街道,迷離的花木隔開了兩個迥異的世界。校園里或書聲瑯瑯,或熱鬧喧嘩,都沒有打擾小石潭的清幽。靜立潭邊看一潭碧水,四周花木環合,便常常想起柳宗元和他筆下的小石潭來。
那是1200多年前的唐朝,被貶永州的柳宗元踏遍永州之野,恣肆于山水之間。古代文人在仕途不順時,經常寄情山水尋求精神上的愉悅和豐盈,希望在山林之趣和鄉野之樂中自我治愈。柳宗元是永州山水的知音,永州山水也是柳宗元的知音,是永州山水激發了柳宗元的才情。居住永州的10年間,柳宗元先后寫下數百篇詩文,道盡心中的千般孤寂、萬般無奈。而以《小石潭記》為代表的山水游記則融入了柳宗元刻骨的生命體驗,成為流芳后世的絕美文章,被譽為“山水散文的開山鼻祖”。
永州東山有法華寺,東山地勢高,山巒起伏、古木蒼蒼。據說,柳宗元一次在法華寺游玩,遠遠看見瀟水西岸糧子嶺一帶風光殊異,次日就帶人去登臨探尋。眾人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方才覓得小石潭。一次意外的發現,一篇寥寥200余字的散文,每次讀來都仿佛是一次穿越時空的詩意之旅。
走近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蕭蕭竹林,潺潺水聲,魚樂其樂,人閑其閑。不僅走入了一方養心怡情的自然山水,而且走入了難得的清幽寂寞之境,更能觸動內心更深層、更隱秘的情感。茂林修竹間一潭清澈的溪水,潭中百余條往來翕忽的游魚,不知消磨了柳宗元幾刻光陰。這卻是小石潭之幸,幸在遇見了柳宗元,讓世人皆向往之;亦是柳宗元之幸,一篇詩情畫意的美文,留住了一處精神家園,足以滋養后人。
時空相阻,勝景難臨,隔空遙望,心向往之。如此自然山水,憾在不能常往常見,而校園里的小石潭卻近在咫尺。此處竹林亦有,可惜沒有如鳴佩環的水聲,沒有俶爾遠逝的游魚,只覺得寂寥凄清。寂寥凄清之境也并非不好,可以促人清醒、讓人沉思,可以滌去浮躁、回歸自我。煩悶時來潭邊靜坐,觀石、觀水、觀花,心情便輕松愉悅起來。
世事總在變化。又一日,林下的小徑被清掃得干凈整潔,碧綠的潭水也清冽起來,一簇簇放養的金魚四處游弋。不見了昔日的荒蕪,也沒有了寂寥凄清的況味,一切都變得活潑清爽起來。來小石潭的師生漸漸多了,看看游魚、聽聽水聲,好不愜意。小石潭不再是我獨處的秘境,成了眾人的樂園。這是小石潭之幸,也是往來的師生之幸,單調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份情趣。
其實,每一座校園都是繁華城市中一處寧靜安詳的所在,每一處曲徑通幽之處都是人們精神棲息的家園。特別是人到中年之后,才更明白風輕云淡的珍貴,才更渴望“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意境。
如今,這小石潭,就是我們的敬亭山。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滕州市大塢鎮嶧莊中學)
《中國教師報》2023年05月17日第16版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
頭條 2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