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孟羽童與格力 " 分手 " 的官宣看上去不太愉快。先是格力忽然將孟羽童的直播視頻全部刪除并證實 " 正常人員流動,感謝關心 "。
董明珠揚言要培養成自己的 " 接班人 ",結果孟羽童來去匆匆,圍觀群眾腦補到底誰辜負了誰,輿論猜測紛紛。
孟羽童亦在個人微博含沙射影:" 靠別人永遠不如靠自己。" 此后各種消息滿天飛,到底是格力畫餅 PUA,還是年輕人職業規劃本就我做主,誰是誰非一時很難看清楚。
(資料圖)
制造業需要講新故事,老格力需要擁抱新場景,這是董明珠當初需要孟羽童的原因。從這個角度看,互選邏輯自洽,她或他是誰其實不重要,但她扮演的角色很重要。
一個初入職場的年輕人,能享受出道即巔峰的職場待遇,不亞于天上掉餡餅的美事兒。這個餡餅掉在孟羽童身上,沒有不抱住的道理,更何況對方是格力這棵大樹,董明珠這樣叱咤風云的人物。
但職場的穩定性,通常取決于合作雙方理念一致,供需對位,付出回報對等。比如,銳意進取的下屬碰到銳意進取的上司,是一拍即合,但是碰到求穩守成的上司,那是一拍兩散。
有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有人不顯山不露水,實力驚人。想走捷徑的員工遇上投機取巧的公司可能步步高升,遇上穩扎穩打的企業會寸步難行。
我為你赴湯蹈火,你為我雪中送炭是雙向奔赴,我為你飛蛾撲火,你為我煽風點火,早晚要分道揚鑣。
格力和孟羽童為何分手,外界不得而知。就像婚姻的圍城一樣,道理誰都懂,但能不能過到一塊長長久久,只有試了才知道。
孟羽童與格力牽手的那一刻,拿得并不是普通員工的劇本。那時話題、流量、名利飛奔而來,考勤、月薪、規章制度,這些職場常規操作都顯得有些違和。
當初轟轟烈烈,如今唏噓一場。分手后,傳言 " 孟羽童在格力月薪沒過萬 ",她另謀高就,繼續向名利飛奔而去。另一邊,格力員工則爆料,孟羽童出勤率 80% 異常,對接工作總是找不到人。
一個流量時代的新網紅,一個數十年如一日的老工廠,沒那么容易擦出火花。反倒在一次敢想敢做的實踐中,真實地看清了彼此,格力還是那個格力,董明珠還是董明珠。
格力不是 MCN,董明珠不是龍丹妮,他們會造空調,未必會造網紅。李國慶眼中網紅的 " 好胚子 ",成為下一個董小姐,還是成為第一個孟羽童,格力需要的是前者,孟羽童或許選擇了后者。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
頭條 23-05-17